昨日,南京市領導干部學習班在蘇州和揚州進行學習,重點考察了蘇州工業園區和揚州的歷史文化名城打造。省委常委、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表示,南京要對照蘇州找差距,學習創業創新的精神。在老城保護中,要學習揚州做精做細的做法,不能搞簡單粗糙的“穿衣戴帽”。
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
非常看好南京的發展前景
要將蘇州打造成最具創新活力之城
“在南京工作了8年,對南京有著很深的感情,今天看到南京的同志們,我感到特別親切、開心。”省委常委、蘇州市委書記蔣宏坤昨日表示,在新一輪發展中,他非常看好南京的發展前景。他表示,南京科技人才支撐條件好,城市的承載能力、輻射能力強,郊縣發展擁有很大空間,山水資源稟賦很好,城市文化包容開放,這些優勢都將在新一輪發展中顯現出來。
據蘇州工業園區管委會工委書記馬明龍介紹,蘇州工業園區開發建設以來,主要經濟指標年均增30%左右,2003年經濟總量達到開發前的蘇州全市的水平,10年再造了一個新蘇州。2010年的主要經濟指標,相當于2000年的蘇州全市的水平。
蘇州工業園區還注重利用地下空間資源,率先探索建設市政綜合管廊,建設了江蘇省首個地下共同溝項目。這一我省首個共同管溝項目地處蘇州工業園區月亮灣商務區,總長約920米,管溝主體由鋼筋、混凝土澆注而成,內部矩形管廊,3米寬3.4米高,中間部位為人行通道,管廊兩側,一側是兩根直徑70厘米的集中供冷供熱管道,另一側墻體上安裝了7層支架,集供電、供水、通信等綜合管線為一體,投入使用后為這一區域120萬平方米商用、住宅建筑提供服務。
在談到蘇州的發展經驗時,蔣宏坤書記坦率地表示,首先是抓住了外向型經濟的機遇,其次,蘇州的縣域經濟很有實力,都有各自成功的發展模式和路徑。他還特別提到:“蘇州的發展活力比較強,干部群眾可以說是不用揚鞭自奮蹄,大家敢于爭先、加快發展的熱情很高。”蔣宏坤表示,在新一輪發展中,蘇州要特別注重培養引進人才,以人才高地構筑產業高地,將蘇州打造成國內最具創新活力的城市。
南京市委書記楊衛澤:
對照蘇州南京差距不小
揚州古城保護做精做細值得借鑒
“金雞湖這一片18年前是一個標準的蘇南農村,以養魚為主。18年后成為現代化、國際化新城,這對南京有很大的啟發。”坐在蘇州工業園區金雞湖畔的會議室里,楊衛澤仔細比較起了蘇州和南京兩座城市。曾任蘇州市長的他,對于這座城市的市情了如指掌。“但蘇州的人均GDP為14000元,南京則剛接近10000元。蘇州GDP總量在全國城市中排第五,而南京是排17,差距由此可見。”他強調,南京要在兩個率先帶好頭,首先要學習蘇州在第一個率先中的經驗以及在邁向第二個率先中的重要對策措施。
領導干部不能坐井觀天感覺良好
“首先要學習蘇州工業園的學習態度,一個城市、一個地區、一個人只有不斷學習,才能不斷進步。”楊衛澤說:“在南京全市領導干部中要形成一種學習精神。從某種程度講,知恥而后勇,只有學習了,才會知道我們的差距,只有學習,才會知道山外有山,天外有天,不能坐井觀天,不能自我感覺太良好。”
城市精神應聚焦創新創業
對于蘇州工業園的特點,楊衛澤概括:不叫特區,但不特有特。這體現當時各方面開放的態度。“市委市政府當時有句話,手不要伸過東環路,即老城與工業園的交界處。”工業園創新創業18年,再建了一個新蘇州。而七八年前南京就確定了這個“開明開放、創新創業”的精神,希望通過蘇州工業園的樣本經驗,把這個精神弘揚好,刻印在南京干部的實際行動中。
老城修繕不能簡單“穿衣戴帽”
昨日下午,南京領導干部學習班考察了揚州“雙東”歷史文化街區、宋夾城、萬花園等處。
在“雙東”歷史街區的院落里,楊衛澤特意叮囑南京市相關區縣領導,要學習揚州在歷史街區修繕保護中的做法,在胡家花園復建等工程中,要聘請專業的古建筑團隊精心施工,不能簡單地處理。記者了解到,“雙東”是揚州4個明清歷史街區之一,位于古城東北片。自2001年開始的“雙東”改造,被稱為揚州新中國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歷史文化保護工程,揚州決定將這片地方變成開放式的“歷史博物館”,隨后,將這塊5.09平方公里的明清古城分成12個街坊,每個街坊都有詳盡的保護和改造規劃。
在萬花園考察時,園區內精美的盆景布設,讓學習班一行嘖嘖稱贊,楊衛澤書記有感而發,“我們有的修繕做得太粗糙,”他直言評說,在南京的老城保護中,有的地方修繕方法很簡單,做個“穿衣戴帽”很土很難看,有的則是非專業隊伍在施工,景觀效果很差。他要求,相關區縣要來實地學習揚州市的做法,真正把老城保護和修繕做成精品工程。
來源:揚子晚報網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