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市地名辦主任雍玉國說,地名雖小,影響卻大、故事尤多,它蘊涵著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廣泛的社會作用,是歷史發展的活化石,“看著這一千多頁的大部頭,我有一種油然而生的成就感。”
“《南京地名大全》成書花了7年,但準備工作從1980年就開始了。”雍玉國回憶說,1980年至1982年、1988年至1992年,南京開展了兩次地名普查,摸清各類地名的基本情況,初步建立了市、區縣兩級地名檔案。市地名委員會從1999年即啟動了《南京地名大詞典》的編寫工作,為《南京地名大全》的編撰奠定了基礎。2005年至2010年,在《南京地名大詞典》的基礎上,將地名收錄范圍由老城六區擴大至全市13個區縣,進一步增強圖書的專業性、文化性、實用性、全面性,至2010年10月,《大全》初稿完成,第三階段(2010年至2012年):認真校對審讀,精心設計印刷,《南京地名大全》正式出版。
人才缺 地名專家庫亟待擴容
在2006年8月,現代快報曾與南京市地名辦聯合開展了“海選老地名”評選活動,吸引了數萬名熱心讀者的參與,可見南京市民對老地名的特殊感情。“遺憾的是,南京地名專家庫只剩下我們這批老人家了。”南京市行政區劃地名協會前任會長、南京大學地理系教授馬永立,今年已經74歲了,他一直在關注《地名大全》的編寫工作,“吸納培養年輕的地名學者迫在眉睫。但讓我們頭疼的是,既要熟悉南京古今地名,又要通曉南京歷史文化知識,還要掌握地名管理工作,這樣的人才實在難尋。”
據悉,南京地名專家庫成立于1999年,現有7名專家,平均年齡接近70歲,主要由高校教授、地名部門的退休人員組成,今年以來,市地名辦一直在全市范圍內招納地名專家,卻只有一名南京大學的年輕教授加入。
馬永立說,早在1988年,南京大學曾受國家民政部委托,辦過兩屆地名學專業,當時是從大二的學生中分流了一批學生到地名學專業的,但是后來招生時因為很多人對地名的不了解,導致招生都沒招滿,最后不得不停辦。此后,國內沒有大學設過地名專業。他說,很多人沒有意識到,地名一旦出了問題,不僅僅是出門找不著北的小問題,更可能是涉及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尊嚴的大問題。為此,他呼吁政府要重視地名工作、地名文化,增加對地名工作的投入,培養后續力量。
保護難 地名規劃應與城建同步
古老地名消亡危機,是近年來社會關注的一個熱點。據不完全統計,玄武、白下、秦淮、鼓樓、下關、雨花臺等六城區的廢舊地名檔案中,共記載了消失的老地名1900條左右。“尤其是這15年來,南京已經有180多條有歷史含義的路、街、巷名從地圖上消失。”為此南京近年來先后推出“老地名列入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為千年古鎮豎碑建亭”等活動,但遺憾的是,納入保護名冊的112個老地名,被重新啟用的只有三四個。
馬永立說,目前,南京還沒有把地名規劃做起來,“我們的地名工作一般都是事后命名,也就是等工程結束后,再進行命名,這就出現了以建設工程項目作為臨時地名的做法,比如南京人都知道有個‘四環路’,可是在地圖上你根本就找不到這條路!還有,不少南京人搞不清‘緯七路、緯八路’究竟是指哪里。”
馬永立認為,應該是城市規劃到哪里,地名規劃就跟到哪里,這樣一來,在命名時可以先考慮重新啟用老地名,使之重放異彩,傳承地名文化,增加城市歷史和文化底蘊的厚重感。
南京地名問卷,你會答嗎?
這些地名生僻字你會讀嗎?
對于大部分生活在南京的人而言,南京的地名大多耳熟能詳,但凡事總有些例外,比如下面這些地名你都會讀嗎?
西旺壒
方位:溧水縣石湫鎮光明村
不讀xīwàng ài ,應該讀xīwàng zhuāi。壒(ài)是塵埃的意思。但是在南京地名中多讀zhuāi。這里“壒”是古代村莊通名。
戈家凹
方位:鐵心橋街道馬家店村
你是不是讀成gējiāaō?錯了!凹是個多音字,可讀aō,可讀wā,這個地名應該讀gējiāwā。在南京除了戈家凹外,還有斷山凹、紅土凹等,在南京地名中,這個字不讀aō,而是普遍讀wā。
另外,南京地名中還有些特殊讀音字。如“郄”原本讀qiè,但在南京市境內多讀qì,在江寧區上峰郄坊一名中讀qū。
地名背后的故事你知道嗎?
還有些地名,不少人都知道,但來歷及傳說卻鮮為人知。看看下面幾個地名,你能說出其中的故事嗎?
一鵝李家巷
方位:洪武路中段西側,今李家巷
根據民國《首都志》中的記載,明末東閣大學士程國祥曾居住在此,因家里貧寒,父親去世后無以為葬。李姓鄰人送以墓地,閣老為表達感謝,送一鵝以示報答,故此巷得此名。
七家灣
方位: 朝天宮東南
相傳明朝初年曾有七家回民以宰牛為業最早在這里居住,因巷的形狀彎曲如環故稱“灣”,因此這里被稱為七家灣,自明朝以來一直為回民聚居地。
以上這個解釋可能有些老南京是知道的,但是此地名稱由來還有另一個傳說。根據清朝《運瀆橋道小志》記載,相傳朱元璋有一次從此地經過,因看到此街住戶大多張燈,燈上都貼有一個“不纏足婦女懷抱西瓜”的畫以諷馬皇后,從而怒殺了這里的住戶,僅余七戶,故名七家灣。
石婆婆庵,石婆婆巷
方位:長江路附近;進香河路
南京有很多關于“石婆婆”的地名,比如長江路附近的石婆婆庵、進香河路的石婆婆巷、紅花街道的石婆廟以及六合竹鎮的石婆村。這位“石婆婆”究竟是何許人也,《南京地名大全》終于揭開了答案。
石婆婆,原名芮娘,是明代洪武年間禮部尚書陳迪家的丫環(一說乳娘)。朱棣奪取皇位以后,陳迪全家只有五個月大的七子陳珠被芮娘匿藏而得救,其余人全部遇難。芮娘帶著陳珠來到山東鄒縣,并將他撫養長大。芮娘的義舉受到百姓的尊崇,她去世后,百姓將其視為慈神。
后來,在芮娘活動過的南京、山東等地,都建有供奉她的廟宇,因為其雕像是一尊石質的老婆婆,人們親切地稱芮娘為“石婆婆”。南京的幾處石婆婆地名都和供奉芮娘的石婆婆廟有關,可惜,那些石婆婆廟如今都已不在。
趣味組合地名你聽說過嗎?
南京地名中,還有一些有趣的名字,甚至能成為組合。
數字地名:以數字組成的南京老地名串聯起來十分古風古韻,“一枝園,二板橋,三省里,四圣堂,五間廳,六度庵,七橋甕,八步溝,九蓮塘,十字街”,讀之如穿行于暖風和潤的江南水鄉,亭臺樓閣回環曲折。
方位地名:再有“東西南北中”都有的“方位”的地名串聯,“東箭道、南捕廳、西流灣、北極閣、中農里”,每個名字似乎都有武俠的意味,殺氣騰騰。
五行地名:含有“五行”的街名有“金粟庵、木履巷、水佐崗、火瓦巷、土城頭”。
顏色地名:南京的地名想組成七色光可能差了些,但五色是有的,有“青石街、赤壁路、黃鸝巷、白鷺村、黑簪巷”。
對聯地名:還有人把南京的地名排成了對聯。比如:“殿后空前,南國妖嬈,地聯集錦吟鐘阜;崇平尚仄,京腔圓潤,名對成書賦石城。”其中就提到了大家熟知的鐘阜路、石頭城等地方。還有“雙石鼓雙龍巷兩畝地,半山園百馬營十間房”,全部由含有數字的地名組成,讀起來也平仄相對,頗有韻味。以文化教育命名的地名聯,如:“學堂巷狀元境尊經閣,貢院街進士坊明德堂”。以花草樹木植物命名的地名聯有“桃葉渡雨花路荷葉巷,杏花村掃葉樓菊花臺”。
來源:現代快報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