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常州傳統美食街雙桂坊,50多位小商販受到老少市民、廣大網友熱捧——倒掉復炸油堅持用新油的“臭豆腐哥”莊小平、“麻糕郎”趙??;每天用最新鮮的牛奶調制奶茶的“奶茶妹妹”厲潔菡;不放添加劑的“湯圓嫂”謝蘭芳……
這些草根小商販有的是下崗工人,有的是大學生,有的是打工仔,但他們卻用對道德的堅守自律大寫了“食”字下面的良心,也拉直了人們對食品安全的問號。常州市委書記閻立說,小商販揭示大道理,食品行業是百萬市民共同的“廚房”。常州通過教育引領落實道德責任,群眾參與形成道德約束,強化監管懲治道德失范,創新機制促進道德養成,通過道德講堂的平臺作用不斷強化、內化道德規范,同時結合剛性的科學化監管,釋放出強大的“正能量”。
食品安全都靠管出來么?
一桿良心秤揭示古樸商業倫理
7月16日,37℃高溫。雙桂坊美食街人頭攢動,二樓“放心餐飲”道德講堂正在開講,江蘇匯辰投資發展有限公司總經理盛雅琴手提一桿老式秤,這課講的是“一桿良心秤”的故事。明末清初時,永昌米店打制了一桿十六兩半一斤的良心秤,讓顧客多得半兩利,成為傳家寶?!氨娙藶槌?,半兩之差,心明如鏡”隨之成了雙桂坊各商家的祖訓。
“俗話說得好,秤上虧心不得好,秤平斗滿是好人。古人用這桿秤告誡我們,要買賣公平、誠信經營,才能生財有道、生意興隆??梢?,一桿秤雖小,可稱人心,利益雖高,不取不義之財。做好幾塊錢的小買賣,才能面對幾百萬人的大市場?!笔⒀徘偃缡钦f。下轉A6版
上接A1版外婆橋店長莊小平告訴記者,聽了“一桿良心秤的故事”,感到那只鐵秤砣沉甸甸壓在了心頭。我們根據街區要求每天用新鮮烹飪油煎炸臭豆腐。一鍋10斤油,天天換新油,銷量大時換兩鍋。新鮮油煎炸的臭豆腐聞起來臭,吃起來香,每天能賣兩三百份。
在盛雅琴看來,決定食品質量的關鍵因素在于人。雙桂坊道德講堂圍繞“用道德良心做群眾放心餐飲”主題,把歷史典故、名點傳說和非遺傳承挖掘出來,將身邊嶄新風尚和感人故事搬上講臺,引導經營者樹立以道德立身、憑良心經營、靠誠信興業的理念。
以道德感化人,以制度規范人,雙桂坊這樣管好了“一桶油”。記者了解到,雙桂坊和金龍魚油簽定協議,統一批發價定購,以防“地溝油”流入。每天上午9時到11時,商戶到倉庫按需取用。商戶每天基本用油量都登記在冊,如果領少了,便有專人上門暗訪,一旦發現貓膩即要求退場。道德自律、科學管理的二合一,讓有德者有得,失德者無位。由此,雙桂坊平均每天200多斤食用油用量中,沒有一滴“地溝油”。以統一用油為核心,雙桂坊形成了“六統一”管理規范:統一衛生標準,統一餐具消毒,統一清潔場所,統一回收餐廚垃圾,統一保險,與保險公司簽訂“公眾意外險”和“食品安全險”。道道安全鎖,讓雙桂坊開業三年來實現了食品安全問題處理“零反復”,重大食品安全事故“零發生”,吸引消費者500萬人次。
放心食品一定是高價食品么?
舌尖上的道德無分貴賤
與高檔酒店、高價有機食品相比,雙桂坊的小吃絕對平價親民。80%以上的顧客十塊錢吃飽,二三十塊吃好。盛雅琴說,“這就是小吃作為大眾餐飲的本質體現??梢?,放心食品不等于高價。只有放入道德良心,才能做出百味美食,幾塊錢的小吃一樣吃得安全?!?/span>
人稱“湯圓嫂”的知味源謝蘭芳是一家國營糧油企業點心師,下崗后在雙桂坊創業,每天賣出五六百碗四喜湯圓。謝蘭芳做湯圓用的是水磨糯米粉,粉皮30克,餡料10克,制作時不放任何添加劑。手工湯圓有一個缺陷,就是下鍋或冷凍時難免有開裂,損耗較大。后來謝蘭芳在電視上看到,有的大牌湯圓之所以吃起來口感粘、煮不破,是添加了一種膠質添加劑。她告訴記者,知味源是最普通不過的小鋪子,道德與貧富無關,食品安全也與東西本身的貴賤無關。在她的堅守下,市民從湯圓里吃到了老常州的記憶和團圓喜慶的愿望。因為,她的四喜湯圓不僅包進了四種餡料,更包進了對人們生活的美好祝福。
“牛杯杯”店長厲潔菡是一名蘇大畢業生,被顧客昵稱為“奶茶妹妹”,她家的鮮奶茶在80后、90后中十分風靡?!芭1泵吭乱?00箱鮮牛奶,成本兩萬多元。有一次經銷商找上門來,想把快到保質期的牛奶賣給她,價格只有新鮮牛奶的三折。但厲潔菡拒絕了,“我自己也特別喜歡喝奶茶,所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我要確保每位客人都能喝到最新鮮美味的奶茶?!?/span>
道德與貧富無關,道德與你我有關。雙桂坊的平價安全告訴我們,安全食品不是高價奢侈的“豪門盛宴”,就在最普通不過的家常小食中。
義和利能良性共生么?
一塊麻糕算出“道德經濟學”
良心豆腐哥、麻糕郎、湯圓嫂、奶茶妹的走紅,帶動了放心小吃的熱銷,雙桂坊今年上半年銷售量又上漲了18%。
記者在十大名店鋪門口看到,買大麻糕的人排起了長隊。一位老人騎半個小時自行車趕來,一下子買了30多塊。他告訴記者,買的是放心,更是支持“良心”。
老板趙健告訴記者,大麻糕好不好吃,用油很關鍵,主要是制作油酥和烘烤用。如果用調和油、復炸油,麻糕口感就偏硬,也沒這么香。趙健算了一筆賬,完全用新油,用量成本提高了15%,做100斤面的麻糕用將近50斤油,麻糕賣價也提高了5毛錢,一只3塊五。但是光顧的客人不降反增,平均每天賣出400多盒,所以這筆良心賬一點也不吃虧。
除了這筆良心賬,雙桂坊更多的攤主收獲著誠信、善心等無形道德資源帶來的“商業價值”。為了方便客人,厲潔菡買了六把應急雨傘,一個個陌生人帶著這份善意撐走雨傘,變成了???、朋友。“六把傘”的故事在微博上廣為轉發,好多顧客慕名來一品奶茶里的善良味道。“六把傘”因折舊換過了一批,但一把都沒“失蹤”。趙健也和記者說起一個“賠本買賣”帶來的意外收獲:一位上海老先生打來電話要求外送麻糕到火車站附近。起初他猶豫了一下,車費都快趕上麻糕錢了。但既然答應了就要說話算話,他讓伙計花21塊錢打的送了30塊錢的麻糕過去。過了幾個月,鋪子里來了一個20人的上海銀發旅游團,大包小包采購了好多特產。“你猜怎么著,團長就是那位老先生?!?/span>
一個個具體而微的故事告訴我們,市場經濟條件下,道德與經濟利益并不矛盾。好的信譽,等于財富。良心小吃的熱銷揭示:道德效益與經濟效益良性共增,完全可以做到“義”與“利”的有機統一。讓每一個食品生產經營者,都從一碗粥、一根油條、一個包子等最普通的食品制作開始,堅守底線和良心,定能還人們一張安全餐桌。(蔡 煒)
來源:新華報業網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