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1歲的老人金阿林和97歲的老伴徐素珍住在蘇州市滄浪區葑門路150號,兩位老人育有6個子女,其中3個早年去了外地,剩下的三個生活在蘇州的子女也都已年過6旬,并各自擁有自己的家庭。如此一來,兩位老人的日常生活讓子女們犯了難,送老人去養老院,作為子女舍不得,不送,老人的生活他們實在無暇顧及。這個難題一直困擾了他們多年。
今年2月份的一天,手腳勤快的小錢來到了老人的家里,小錢不僅幫老人把居室打掃得亮亮堂堂,還陪老人說話聊天。當天氣好時,小錢還陪他們出去散散步。現在小錢和老人相處的如同一家人,老人更是把小錢當成女兒看待。而小錢是蘇州滄浪區居家樂虛擬養老院兩百多名員工之一,這個被稱為“沒有圍墻的養老院”不僅得到了當地很多老人的認可,同時也為破解居家養老市場化運作提供了新的思路。
人口老齡化十年內猛增居家養老模式應運而生
據了解,蘇州早在1982年就已步入老齡化社會,比全國提前了18年。而近十年來,蘇州60歲以上老人已有131.7萬,占全市人口總數的20.7%,并且每年還在以4-5萬的速度凈增。蘇州面臨人口老齡化、老齡人口高齡化、高齡人口空巢化的嚴峻形勢。也對傳統的養老模式構成了嚴峻的挑戰,
而就在此時,居家養老模式應運而生。老人雖然住在家中,但是享受的不是傳統意義上自己照顧自己的居家養老,而是由社區為老年人提供如同養老機構在日常生活照料方面提供的廉價、優質的全方位服務。這樣,既可減輕老年人家庭的經濟負擔,滿足了老年人“戀家”情結,又可減輕機構養老服務的壓力。
蘇州市滄浪區是全國較早探索居家養老工作的地區之一。早在2003年,以葑門街道為領軍的蘇州滄浪區結合本地實際,探索了居家養老新模式,在全國首創了“居家養老”社區服務新理念。2007年滄浪區委區政府打造了一個“圍墻是虛擬的、養老是實在的、運作是科學的、服務是優質的”,且能夠覆蓋全區老人需求的新型養老機構---“虛擬養老院”。
一個電話53項服務任你挑
2006年6月,滄浪區以葑門街道為試點,對轄區老人的婚姻狀況、年齡結構、家庭收入、身體狀況、生活能力等內容,選取498戶老人家庭進行了抽樣調查,并對養老方式、養老需求進行了調研。
2007年12月6日,居家樂養老服務中心正式揭牌,以葑門為試點街道,435戶老人為啟動對象,2008年6月迅速拓展到整個滄浪區,實現80周歲以上空巢老人的全覆蓋。
在虛擬養老院的指揮中心,記者看到,葑門街道480戶老人的資料都已被錄入系統數據庫中。居家樂養老服務中心副主任路忠告訴記者,養老院可以提供六大類53項服務。洗衣燒飯等便民家政類有17項,修理水電等物業維修類14項,陪同就醫等助醫保健類13項,生日提醒等人文關懷類8項,還有娛樂學習類2項和應急求助類。“凡是老人所需要的服務,我們都應有盡有。需要服務的老人可以像進飯店點菜吃飯一樣根據自己的需要,只需一個電話隨意下單,豐儉由人。”
規范化培訓化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
“找居家樂虛擬養老院,最主要的就是圖個放心。”金阿林老人的女兒告訴記者,虛擬養老院的呼叫中心會不定期的打電話來問候,詢問老人有哪些臨時需求,并對小錢的服務工作進行跟蹤回訪。
小錢告訴記者,她們來居家樂虛擬養老院工作時,首先要進行理論培訓,五天后進行實際操作,而且每周開例會。“在培訓中,我們知道到換季的時候必須做的一些事情,比如換床單被子等。”
“虛擬養老院拋棄了傳統話務中心的被動服務模式,居家樂養老服務中心的工作人員主動走進老人家門,詳細采集老人服務計劃,話務員定期和不定期的主動咨詢老人的服務意見和服務需求,化被動服務為主動服務。”路主任告訴記者,老人自主菜單式選擇服務內容,讓老人逐步形成了服務的親情依賴,提高了老人的生活品質,也減輕了子女的養老負擔。
十年科學發展創新了現代養老模式
在虛擬養老院工作上,滄浪區委區政府始終起著主導、引領、扶持與管理監督作用。路主任告訴記者,沒有現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應用,就沒有居家樂虛擬養老院的創建和發展。“虛擬養老院正是借助現代信息技術和網絡平臺,創新了現代養老模式。”
居家養老,任重道遠。虛擬養老院將以創建和諧社會為契機,努力開創具有蘇州文化、滄浪特色的養老之路新局面。
來源:中國江蘇網 編輯:張少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