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1895全景 吳迎晨 攝
昔日的大達公電機碾米公司
唐閘,舊稱唐家閘,位于江蘇省南通市港閘區,南靠長江,東臨黃海,距上海僅一小時車程。這里早先是通揚運河之畔的荒僻鄉野,而在百年之前的1895年,近代積貧積弱的中國有識之士清醒的看到工業的重要性,作為張之洞洋務救國支持者清末狀元、中國近代著名實業家、政治家、教育家張謇先生,正是在唐閘這座古鎮醞釀并發起了一場工業變革,開始了他實現“實業救國”夢想的漫漫征途。并于這年在唐閘鎮開基籌建大生紗廠,經過4年艱苦卓絕的創建,1899年底大生紗廠正式開車投產。張謇再以紗廠為中心,在大生紗廠周圍陸續興辦了榨油、磨面、冶鐵、蠶桑染織等一系列附屬實業群體,以及包括原料運輸、倉儲、產品綜合利用、設備支持等配套服務設施建設,形成了一個以大生紗廠為垂直合力的綜合性工業鄉鎮。與此同時,張謇更是積極籌劃、啟動唐閘的市政工程建設開辟道路、興河運、收地引商、建屋啟市、開埠通商、辦學校、建醫院……一時間,唐閘商賈愈遷、市集以興,儼然成為通海地區的交通樞紐與蘇北新興的工業重鎮。揭開了近代南通歷史輝煌的篇章。江海一隅的荒蕪之鄉唐家閘,從此名聲遐邇,躋身近代世界著名的新興工業城鎮,并歷經百年成就了唐閘工業重鎮的跨世紀輝煌。
工業革命最大的貢獻在于技術的進步,改變人的生活方式,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現存的唐閘近代工業歷史遺存,是自洋務運動以來,我國近代工業歷史遺存中整體規模保存最完整、最集中,工業門類保留最豐富、最充實,原址原狀保護最真實、最完善,同時又是最具典型意義的中國早期民族工業的杰出代表和寶貴歷史見證。記者在對唐閘現存工業遺存實地了解后發現,雖歷經了百年歷史滄桑,工業老鎮也有小規模的拆建改造,但基本格局并沒有受到破壞,大部分老工業遺址、遺存依然保護完好。而記者調查的其它同類的工業遺產如漢陽鋼廠、上海其它工廠等發現它們僅有單一的工業設施,而沒有全面的生活及其它社區配套設施,不能促進社會的全面進步,形成完整的社會文明及社區要素構成體系,這與唐閘工業遺存不僅有大量的工業遺產顯示其完整產業鏈,還同時具備社區的充分條件,學校、醫院、公園、俱樂部一應俱全,展現了那個時代唐閘的社會面貌就已經規劃超前地向當代社會文明及社區要素構成體系邁進形成了巨大反差。
漫步大生紗廠鐘樓,踏進清花車間、走入紡織學校、實業小學、職工醫院、大達輪步公司,大生織物公司等等記憶性建筑,著名建筑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良鏞先生及其它各知名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它們是共同構成南通近代工業的重要標志,是這座城市的記憶并成為“近代第一城”的文化特質;是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更是南通人民的寶貴財富。城市鮮明的文化個性是城市文化的魅力所在,也是城市生命力和競爭力之所在。唐閘近代工業歷史遺存彰顯了南通城市個性,也是提升城市競爭力的重要物質與精神基礎;是奠定南通市成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要素之一。它們更是見證南通工業文明與城市歷史變遷的寶貴物質遺產,昭示這座城市精神的非物質文化載體。是南通城市的魅力所在、特色所示、根脈所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