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每天蒸三千只包子,一年加起來超過一百萬多只”,“煮了十年的面條,連接起來幾乎可以繞地球一圈”,“凌晨三點起床,工作六個小時之后才能吃上第一口飯”……
如果不是一節(jié)課,沒有人會相信這些記錄是由普通的食堂員工創(chuàng)造的。日前,揚州大學的師生被一場特殊的課堂演講感動得“稀里嘩啦”,主講者不是著作等身的教授,也不是大名鼎鼎的成功人士,而是一群來自學生食堂的普通阿姨們。
“拿著低微的收入,干著最重最累的活,卻常常因眾口難調(diào)被師生抱怨。”把食堂阿姨請上大學講堂,該校公益組織“牛津團”籌劃了這堂特殊的課程。團長王昊一介紹說,他們是校園里最辛勤的勞作者,卻也是最易被忽視的“隱形人”。對他們來說,最大的幸福,就是讓孩子們聽到自己的聲音。
食堂阿姨走上大學講堂?很多學生抱著疑惑的心態(tài)來到現(xiàn)場,本來只有一百個座位的教室,被兩百多名學生擠滿了,就連一些老師也來“湊熱鬧”。
負責刷盤子的李文秀阿姨雖然在大學里工作了八年,但還是第一次走上大學講堂。白色工作服、黝黑皮膚,表情還有些嚴肅,面對著一群大學生,顯得很緊張,她哆嗦著從口袋里掏出一張紙,這是她昨晚花費兩個小時準備的演講稿。
“每天要刷數(shù)千只盤子,手在水中要泡上五六個小時。”李阿姨伸出自己像布滿魚鱗一樣老繭的雙手。她的孩子現(xiàn)在南京大學讀書,正是靠這一勤勞的雙手,將自己孩子送進了大學。
王昊一介紹,本來還擔心冷場,但課堂效果好的出乎他的意料,盡管阿姨們操著不標準的普通話,言語和道理也很淺顯。但就是那些起早貪黑、默默堅守在崗位上的平凡故事讓很多同學流出了感動的淚水。
“他們總在忙碌中忙碌,沉默中沉默。” 課堂上,來自云南山區(qū)的楊敏哽咽著說道,“我們每天都會心安理得的來到食堂就餐,稍有不滿,抱怨和指責都會赤裸裸地寫在臉上,從沒有想過阿姨們的默默辛勞。這讓我想起了自己的媽媽,她也在一家飯店打工。”
“大學之大在于包容。無論是在教學名師,還是食堂服務人員,雖然職業(yè)有所不同,但每個人都有閃光的東西,同樣值得大家去尊敬和學習。”學校伙食管理委員會的殷俊主任介紹說,這樣的交流我們還會繼續(xù)下去,讓師生、普通員工真正成為一家人,讓和諧文明之風在大學課堂香氣四溢。(印瑩 方國章)
實習生:鐘曉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