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大學生就業、創業困難等一系列問題,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積極探索靈活辦學思路,不斷創新實踐模式,注重實踐技能和綜合素養的培養,讓學生在校期間就掌握為社會服務的專業技能,培養了一批有能力的實用型藝術人才。“動手能力過硬,實踐經驗豐富,創新意識強”,這是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的人才培養目標,也是用人單位對該校畢業生的普遍評價。
重視實踐,大手筆投入人才培養
今年8月,高校首個仿真大型航空高鐵乘務實驗室(空客A330)在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建成投入使用,這是該校繼現有的航空模擬機艙(波音737)后,打造的又一大型航空乘務模擬實驗機艙。
仿真大型航空高鐵乘務實驗室只是江影打造人才培養基地的一個縮影。投入5000萬建成高校首座大型演藝中心、江南微電影制作中心、最先進的3D動畫放映廳……學校對人才培養的投入從不含糊,均是大手筆。
“剛進學校時,同學們都還處于高中‘死學習’的狀態。學校便為我們打造了電視臺、雜志、報紙、工作室四大平臺,在課余時間,把江影廣播站、校報等完全交予我們自己管理和運營,讓我們在實踐中學習知識,鍛煉動手能力。”傳媒學院學生賈玉簫告訴記者。
因材施教,育“品質+能力”應用型人才
隨著社會的發展,藝術越來越市場化,舞臺在變化,社會對藝術人才有了新需求:“臺上是演員,臺下是藝術經營的復合型人才”。江南影視藝術職業學院院長李剛告訴記者,對于時代的新要求,學校因材施教,根據不同專業的特點,實施不同的教學模式,實行“寬口徑培養,個性化教學”。
對表演類專業,學校建立了合唱團、藝術團和演藝公司,實行“系團合一”的教學模式,讓課堂教學同社團節目排練有機結合;主持播音專業,聘請著名主持人擔任授課教師,實行“學生與主持人面對面”的教學模式;數字藝術類專業,強調學生動手實操能力,則推行項目化教學。
對藝術專業的學生來說,“拋頭露面”是大部分人的內心渴望。為此,學校全力為學生搭建展示、創造平臺,舉辦“江南影視教育藝術節”,設有聲樂比賽、DV作品大賽、金話筒主持人大賽等10多個賽項,為期半年,最后進行大評比,讓全校師生“動”起來。
“工作室+項目部”,成就大學生老板
江南影視藝術學院2007級動畫專業沈亮、高陸等四個同學對動畫制作有著濃厚的興趣,“干脆我們申請一個創業項目來做做,”四個人一拍即合,寫了一份申請書提交了上去。當時的項目部十分看好他們的創業計劃,很快就給他們投了啟動資金。在創業初期,學校還專門安排老師和社會成功人士擔任創業項目的導師,針對策劃、設計、銷售、成本核算和項目再發展等環節進行具體指導。隨著公司的發展,沈亮不僅自己創業,還帶動學弟學妹就業。現在他的公司里,90%以上都是江影的畢業生。
“學校自建立起,就以就業為同心圓鏈接教學和服務體系,建立教學就業創業鏈,以創業帶動就業。”江影學院院長李剛介紹說,學校按專業設立演藝、視頻、婚慶、動畫等10個工作室,學生在導師帶領下完成項目。在此基礎上,教學模擬企業成立相對應的項目部,同時,專門成立顧問團、導師團、專家團,指導學生立項、策劃和經營,幫助學生取得模擬企業資助。“通過這種‘工作室+項目部’的孵化模式,將學生的作業變成作品,讓作品轉化為產品,最終推向市場。”
據悉,僅是首屆音樂表演專業畢業的15名學生中就有8名成為老板;2003級新聞專業學生喬鵬,創辦江蘇龍行教育學校,已在全省辦起了8家連鎖機構;2008級電視節目制作專業學生黃芒,創辦了徐州橙樂傳媒有限公司,目前已在安徽、浙江開設三家分公司。(通訊員 沈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