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6日,2013成都財富全球論壇正式拉開帷幕,世界各地的500強企業CEO、知名企業家、行業新領軍者、專家學者嘉賓云集成都。這是一次觀點交流和碰撞的盛會,圍繞財富和經濟以及未來世界產業的走向,許多企業家都發出了真知灼見的聲音。而中國企業家們的聲音,也越來越受到世界的關注。中國企業家們,在與世界五百強的交流和碰撞中,開始找準了定位和方向。有人將其比喻為一次“照鏡子”,參照一些發達和先進的國際企業的經驗,中國的企業,既發現自己的短板與不足,也看到了自己獨特的優勢和強項。這,也許才是“交流”的應有之義。
遍觀財富論壇中一些知名的國內企業家的聲音,我們不難看出這些變化。華潤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宋林表示:“一個組織,一個企業,一伙人聚在一起做一件事,單靠工資、薪酬來維系走不遠,必須要有核心的價值觀、核心的愿景來統領。在企業的整合里,業務的整合是小事,價值觀和文化的整合才是第一位。”這種感悟,在前些年是不可想象的。曾幾何時,我們的企業和企業家堅持認定的,就是銷售額和利潤這種“硬價值”而忽略企業文化建設、規章制度的健全以及企業應該信奉的核心價值觀之類的“軟價值”,而很多企業,為此是付出了慘重代價的。
成都本土企業家,綠地集團董事長張玉良認為:“在經濟全球化和一體化的大背景下,中國企業必須學會在全球發展的坐標系中來思考和安排自身的發展。綠地落子韓國濟州,是積極利用國內、國際兩種資源,充分拓展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在加快推進國際化戰略的進程中不斷獲取先發優勢,從而獲得更高的發展質量、更大的發展空間和更快的發展速度。”從這段話里可以看出,許多中國企業,正在進行一場“走出去”的戰略。而“走出去”所面對的,不僅是陌生的經濟,而是全新的文化與制度環境,許多經濟問題,最終會歸結為文化問題和法律問題。這對于習慣于在國內有些特殊的市場環境下“打主場”的中國企業,無疑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和學習機會。而他們開拓國際市場的體驗,對促進中國經濟和政治生活的進步,又有著不可低估作用。
杏樹林創始人張遇升說:“一個國家要躋身世界領導國家的行列,必須為這個時代創造很多新的產品和技術。所以,從大的方面看,創業能給一個國家的經濟增長帶來推動,而且能讓這個社會變得更平等。”作為一個創業者的典范,他對“創業”作用和意義充滿了感情和期待。這種期待,既有可操作的現實意義,又有可期待的理想意味。而這恰是中國企業界曾經忽略,正在慢慢逐漸修復的東西。
價值觀、理想、責任和道義,這些曾被某些企業界人士嘲笑為“虛”的精神產物,正在成為一些企業家重新認識和思考的東西。這既是與世界企業“照鏡子”的結果,又是企業做大和做強過程中的真實感悟。明白了這些道理,企業家才真正成其為企業家,而非財主或爆發戶。而他們的企業,也才能真正地“大”起來,并最終實現從“強大”到“偉大”的過程。(記者 曾穎)
實習編輯:段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