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王眉靈)“森林不僅能療養,還能治病?!”3月9日,赴臺參加第四屆川臺農業合作論壇的四川農業考察團走進臺灣大學生物資源暨農學院(以下簡稱臺大農學院)參觀考察,“森林與農業療愈”的新提法,讓代表們耳目一新。
臺大農學院歷史悠久,其前身成立于1928年,有著16個系所、8個附設單位和13個研究中心,校外附設有面積50萬畝的實驗林場,涵蓋熱、暖、溫、寒四種不同林型之氣候帶,為臺灣森林經營體系的縮影。農學院院長徐源泰特別介紹了實驗林場將農林業休閑觀光與醫學結合的“森林與農業療愈”模式。
何為“森林與農業療愈”模式?徐源泰說,壓力是萬“惡”之源,很多“城市病”因壓力而生。但人在優良的生態環境中,壓力可以得到釋放和緩解,進而產生正面情緒。農學院和醫學院合作,對此進行了研究并已有成果,科學論文《森林環境對人心血管疾病及生活品質之影響》被著名醫學期刊PLOS選用,已于2016年發表。
目前,很多地方發展休閑觀光農業,打造“休閑康養地”。療養與療愈,一字之差,卻有顯著不同。臺大農學院教授蔡明哲介紹,學院推出的森林療愈,包括食療、瑜伽、心理治療、呼吸調整等多個方面,有成體系的治療方式、專業的引導者,參與者以活動方式參與,經過三天兩夜的治療,壓力可得到有效緩解,心血管、腦波等醫學檢驗可以驗證。每治療一次可持續三到四周左右。
“用醫學研究做依據,用數據說話,森林療愈的模式讓我們很受啟發,值得借鑒。”巴中市委書記馮鍵很興奮。巴中的米倉山、空山、鎮龍山、天馬山等4個國家森林公園入選了全省十大森林康養目的地,希望就這種模式加強交流和合作。
成都市副市長劉宏葆現場發出“邀請函”。成都有青城山、龍門山、西嶺雪山等,自然資源稟賦佳,交通便利,設施完善,有很多處于森林中的小鎮。“它們目前多發展農家樂,可引進療愈模式,發展新業態,實現轉型升級。”他說,歡迎臺大農學院教授來這些小鎮“試點”。
率隊考察的省委常委、農工委主任曲木史哈當場決定,組織一個由康養企業和林場負責人參加的專業團到臺灣學習考察,為四川森林康養產業的轉型升級尋求一條科學的路徑。“四川有幾十個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也正在籌備大熊貓國家公園,有著豐富的森林資源,希望在森林療愈的科學模式上與臺大農學院建立合作。”
據悉,四川農業考察團在臺期間,將深入部分臺灣基層農會、農業企業和農業園區參觀考察,學習臺灣在發展農業新產業新業態、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