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消息(記者 王眉靈)一個僅有300頭牛的農場,年營收可達6000萬人民幣,秘訣在哪里?一個只有60名員工的農會,怎么打造出遐邇聞名的有機品牌?3月9日至13日,省委常委、農工委主任曲木史哈率赴臺參加第四屆川臺農業合作論壇的四川農業考察團,走進臺灣部分農莊、牧場、農會參觀考察。他們看到了什么?
一頭牛的啟示:全產業鏈發展
舒緩的山坡上,一群奶牛悠閑自在地吃草、棲息,空中彌漫著綠草、花朵的清香……走進臺東縣初鹿牧場,聞不到牲畜的異味,只見這自然生態的一幕。
這個臺灣最大的坡地牧場,一共只有300頭奶牛,不過,賣牛奶并非主要盈利點。牧場著力生態打造,以奶牛喂養帶動觀光休閑,每年吸引34萬游客前來,僅門票收入就有400多萬元人民幣。
除了草地上觀光的人群,“牛奶制品專賣店”里也是人來人往,游客穿梭在貨架間,挑選稱心的物品。旅游部工作人員余佩真介紹,牧場開發了奶制品、日用品等,僅奶制品就有10多種,還有牛奶面膜、牛奶香皂等。這些產品不僅在牧場內銷售,也外銷到其他漁場、農會的賣場里。
不僅僅是初鹿牧場。考察團在新北市滬尾農業休閑區、臺東縣池上鄉農會、花蓮縣立豐漁場等,都看到了這樣集農業生產、精深加工、旅游于一體的一幕。“這才是以市場為導向,全產業鏈發展。”省農業廳副廳長張強感嘆,看到了一二三產業互動、多產業融合發展的生動實踐。
一個品牌的啟發:讓農民動起來
來到花蓮縣壽豐鄉農會的賣場“豐華再現館”,第一眼就看到有機蔬菜售賣專區。
壽豐鄉是全臺可耕作平原面積最寬廣的鄉鎮,戶籍1.8萬人,其中有8000人從事農業生產。從2002年推廣有機栽培開始,經過10余年的發展,將6公頃休耕農地變身為有機基地,“果艷”品牌覆蓋鮮果到天然加工品,有機食品宅配會員已超過一千戶。
品牌的樹立與壽豐鄉農會的努力密不可分。農會將每年收入的62%用做技術推廣,通過包技術、包銷路、包價格,指導農民進行有機栽培;同時發展體驗農業旅游,把消費者引到田間地頭,讓他們認識和體驗有機食品,擴大知曉度。
以生態聞名的南投縣桃米社區,也是在社區發展協會的引導下,發展有機農業,將生態保育、休閑產業融為一體,孕育出多樣的自然生態。這個美麗的小山村“吸引”了全臺29種蛙類中的19種入住,還有42種蜻蜓、58種鳥類。種植的有機農業,售賣的蔬菜價格比尋常蔬菜高一倍,還供不應求。每周都有不少旅客來社區感受自然生態的環境。全村1200多人,每年的生態產業收入達3000萬人民幣。
“他們把生產、生活、生態融為了一體。通過協會組織,發揮農民的主體作用。把生態農村建設好了,農民收入也增加了。”省委農工委副主任毛業雄介紹,借鑒這些好的經濟發展模式,我省擬培育生產合作、供銷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體”的基層組織,面向市場激發活力,帶動農民發展現代農業,建設新農村。
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