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饅頭窯”古法燒制的滎經砂器出爐
一座稍顯昏暗的屋子內,一個直徑約2米的“大碗”緩緩揭起,露出二十來個燒得金燦燦的砂罐。曾慶紅目不轉睛地看著砂罐中心的一座人像雕塑,滿臉喜悅。
這是雅安市滎經縣六合鄉古城村一家砂器廠內的一幕。那座人像雕塑是廠長曾慶紅最新燒制的一件工藝品。“大碗”是用于燒制砂器的“饅頭窯”。
古城村是滎經砂器的核心產地。滎經砂器有著兩千多年的燒制史,與“宜興紫砂”齊名。2008年,滎經黑砂手工制作技藝被列入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
滎經砂器以“滎經砂鍋”聞名,是以當地盛產的一種黏土和煤灰,經1000度以上的高溫燒制而成。這些砂器質地古樸,抗腐蝕、耐酸堿,不起化學反應,儲食物不易變質,能保持食物營養成份和食鮮味美,因此廣受贊譽。
在去年的“4?20”蘆山地震當天,曾慶紅的砂器廠正在燒制過程中,劇烈的搖晃將廠房撕裂,摔壞了上千件砂器,導致了五六萬元的損失。不過,砂器廠很快恢復了過來。他改建了廠房,平整了地面,還新修了第三座窯和一棟大樓。
曾慶紅說,蘆山地震以后,他就一直在想怎么樣把砂器產業做大,同時更好地延續砂器文化。他的的砂器廠已經有20來個工人,一年能夠生產近10萬件砂器。砂器的制作工藝也在提升,除了傳統的銀灰色,現在已經可以用不同的方法燒出不同的顏色。
來自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也讓曾慶紅“干起有勁”。當地政府把黑砂產業放在很重要的位置,經常前去鼓勵砂器制作者,還帶他們去外地開展銷會。尤其是蘆山地震后,政府更是將砂器產業的發展作為了振興當地產業的重要手段。
此前,由于生產用煤價格的上漲和勞動力成本的增加,砂器的生產成本越來越高,但售價卻增長不大。村民們紛紛關掉砂器廠,去外面打工。古城村的砂器廠由原來的上百家,減少到只有目前的36家。曾慶紅估計,目前在古城村從事砂器產業的還有五六百人。
砂鍋變身工藝品 價值翻了上百倍
21歲的蘭競松在曾慶紅新建的大樓內制作砂器雕塑
困則思變,曾慶紅發現,雖然一個砂鍋只能賣五六十塊錢,但是同樣的用料,如果加工成高檔茶具和工藝品,價格卻能夠翻幾十甚至上百倍。
一次,北京某美術學院的一位老師來到曾慶紅的砂器廠,花20多天時間與他合作燒制了一把“九龍壺”。一名從成都來的游客發現這把壺后,執意要買,扔下一萬塊抱著就走,但是曾慶紅不賣。“他抱上車我都給他抱回來了。”曾慶紅笑著說。
這次經歷給了他很大啟發。曾慶紅說,從今年開始,他已經把工作重心從制作炊具和茶具轉到了工藝品制作上來。由于工藝品的生產要精細得多,所以產量不大,通常兩三天,有時甚至十來天才能出一個。
古城村的其他砂器廠也開始生產工藝品。隨著產品附加值的提升,砂器廠開出的工資也相應增加,這里的砂器產業出現了回流現象,愿意投身此行業的年輕人也多了起來。
21歲的蘭競松是當地人,在跟隨四川省工藝美術大師唐國富學習一個多月之后,被推薦到這里實習。在兩個月的時間里,他用黑砂制作了大大小小數十件工藝品。蘭競松說,自己喜歡工藝制作,而用黑砂制作工藝品“讓人很有盼頭”。
曾慶紅“絞盡腦汁”地想要吸引美工大師前去創作。就在去年蘆山地震之后,他在砂器廠背后建起了一棟四層樓房,打算把一樓作為制作室,二樓作為美工大師的工作室,三、四樓用于美工大師及員工的住宿。
“只要他們來,我可以無條件地給他們提供一切?!痹鴳c紅說,自己不圖什么,就圖他們對滎經砂器的發展起到更大的推動作用。
他還準備利用廠房后面的十多畝土地,建一個砂器制作的展示和體驗園,幫助傳承這項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斑@種使用‘饅頭窯’,完全憑經驗和眼力去操作的原始制作工藝,在全國甚至全世界可能都不多見。”
曾慶紅的祖上一直在從事砂器制作,他自己也從14歲就投身這一行,到如今已經20多年?!拔蚁氚焉捌髯龀捎形幕漠a業,而不只是掙錢,年輕時我就有這種想法?!彼拖骂^,有些不好意思似地說。
廠房后的空地上已經堆積著一些原材料,然而,由于資金方面的原因,這項計劃有些遙遙無期。用曾慶紅的話說,“按照目前的進度,我估計要100年。”(李渝 彭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