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齊魯網11月13日訊同樣的一袋肉,在這家超市是羊肉,到了另一家超市變成了驢肉,再換一家超市又成了狗肉,然而這是一袋最不應該出現在消費者餐桌上的肉,為了消費者的食品安全,記者冒著風險連續三天的暗訪,究竟是什么肉呢?
據山東廣播電視臺齊魯頻道《小溪辦事》欄目報道,這是臨沂河東區鳳凰嶺街道的潘家湖村,一進村記者就聞到了引人做嘔的腥臭味,爆料人稱這是村里人加工肉的味道,而且全村每家每戶都參與加工肉的工作,這也成為全村人的主要經濟來源。“這是暴利,一天掙大(近)萬多塊錢,這不暴利嗎?這味太大了,我在里面聞不了。”
記者在看到村里的街道上到處都是動的肝臟和爪子,街道上每隔十幾米就有一個加工肉的作坊,報料人稱加工肉的作坊沒有任何手續,而他們加工的究竟是什么肉呢?
爆料人拿著起一袋肉稱:“這就是他們當狗肉賣的狐貍凍!肉凍是用水和膠勾兌的,再把肉摻在一起。”這包裝的“農家風味”,竟然是狐貍肉。記者查看外包裝,沒任何的生產廠家、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更沒有任何國家食用標準的三無產品,而爆料人稱這些三無產品非常暢銷,“山東德州、內蒙古、南方一帶江蘇銷量比較大”。
記者從爆料人那里了解到,這狐貍肉產品可不止狐貍凍這一種,而是五花八門什么肉都有,利潤非常可觀。“油什么的、肝什么的都賣了,沒有扔的,還有狐貍骨頭架子,這些東西都賣了,沒有剩下的東西,當成狗肉、牛肉、羊肉這些肉賣了,以次充好!”爆料人還稱:“他們的利潤空間非常大,一個冬天大約能賺好十幾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