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棗莊市委書記-陳偉 |
![]() |
臺兒莊船型街-鞠川江攝影 |
眼下,在號稱“世界十字路口”的紐約時代廣場的大屏幕上,人民每天都可以看到來自山東一座運河古城臺兒莊的形象片,向世人展示這座古城的歷史傳奇和獨特魅力。
“我最喜歡那部形象片中的兩句解說詞:‘雖被毀壞卻從未失落’(Although be destroyed but never lost)、‘觸摸臺兒莊、感受中國夢’(Touch Taierzhuang, feel Chinese dream)”來自中國山東南部資源枯竭城市棗莊的最高領導-----市委書記陳偉對《中國日報》記者說。
“臺兒莊的復活實現了400萬棗莊人民的兩大夢想,一是對資源枯竭城市轉型的成功探索,二是對有400多年歷史的運河文化富礦的挖掘和傳承,使這一運河古城重新煥發了活力。”陳偉說。
“第二次世界大戰毀掉了無數個歷史名城,只有歐洲的華沙和亞洲的臺兒莊得以從戰火的廢墟中重建。”學者出身的陳偉說:“我很幸運,也很驕傲成為重建臺兒莊這一文化古城的倡導者和決策者。”
現年48歲的陳偉,擁有中國華東理工大學的工學博士學位和日本東京工業大學的管理學博士學位。工學博士學位
被同行們喻為“才子”的陳偉,出生在中國江南人杰地靈的浙江金華,那是個千百年來誕生過無數詩人、藝術家、科學家的地方。博聞強記的他從1984年9月開始踏入大學,用13年的時間跨國了從大學生、研究生、國內和國外著名大學雙博士的門檻。在學校他學習優異,也抓住一切機會參加社會活動。
在日本留學期間,他召集100名留日博士編寫了《21世紀中國發展建議書》,內容涉及環境科學、材料科學、生命科學及社會和產業發展,引起了國內高層領導的關注。他還擔任全日本中國留學生會主席、中華全國青聯常委、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
2000年他從日本歸國,走入政界,先后擔任威海市長助理、副市長、共青團山東省委書記等職。2006年9月,他被任命為棗莊市市長時年僅40歲是山東省最年輕的市長。
回憶臺兒莊古城重建的經過,讓他感慨萬千。
“世界城市建設中最難“啃”的兩快骨頭—資源枯竭城市的轉型和歷史文化古城的重建。”他說。“都讓棗莊遇到了。”
棗莊自19世紀末(1880年)開始煤炭開采,至20世紀20年代成為中國第三大煤炭基地,棗莊因煤而興,也因煤資源枯竭而衰,到了21世紀初,曾經輝煌的百年煤城走在發展的十字路口上。剛當市長的陳偉,站在日漸衰落的煤城,聽著老百姓對城市發展前景擔憂的風言風語,幾個月考察,走遍了每一座山,轉遍了城市的每一個角落。
“作為市長要為城市的發展找到出路,可棗莊沒有名山大川,不靠沿海,只有一個千年運河邊的古城卻被戰火摧毀,我縱有滿腹的學問,再大的理想,也難以讓這個城市發展的車輪運轉起來。”他回憶說。
盛夏里他站在因戰火毀壞的臺兒莊污水橫流的狹窄街道上,面對被毀壞的歷史文化遺產、失落和迷茫使他的心掉進了冰窟。
“文化是一個城市興盛的命脈,是永遠不會枯竭的。”他說。“我要讓毀壞的重新‘活’過來!”
他提出了城市轉型戰略,開始了工業轉型、服務業發展、新型城鎮化“三大戰役”。
他首先將城市轉型的焦點對準了臺兒莊,這里有400年運河古城的歷史文化沉淀,自然資源可以枯竭可歷史文化確是可以源遠流長。
2006年冬天,他果斷叫停了來自上海的一家地產公司在臺兒莊6億元的房地產開發項目,要對古城進行重建,可臺兒莊保留下來的遺存不到10%,從10%的古跡恢復到100%的古城,談何容易?2007年的52個周末,有47個周末他是在臺兒莊度過的,他走遍了臺兒莊古城每一條街巷,遍訪二十余位80多歲老人和專家,經過3年漫長的調研、論證,收集的資料數萬份,他讀了幾百部有關大運河、古城建設與保護、明清建筑風格等方方面面的書。邀請國內一批著名文化、建筑、旅游等專家科學考證、反復論證,最終形成了古城重建規劃方案
“我一錘定音重建古城,但是不允許有失誤和敗筆,成敗在此一舉。”他說。“這對我這個市長是一場最嚴酷的考試。”
2009年下半年,5家國有煤礦各自拿出10萬噸原煤,以4億元的資本金組建公司,啟動了古城重建,4年累計投資17億元啟動重建,他請來全國幾十支最好的古建筑隊伍,按照明清兩代建筑的風格原位重建。重建后的臺兒莊古城,保留了原來的城市水系、大戰遺址、古城墻、古碼頭、古民居、古街巷、古商埠、古廟宇、古會館等歷史遺產,完成35.03萬平方米建筑面積,建設10條主街、72條小巷,30華里水街,108座橋梁,2.7公里城墻,使2平方公里的古城真的“復活”了。
如今被譽為“天下第一莊”的臺兒莊古城,已經成為“國家首個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國家級文化產業試驗園”、“非遺博覽園”、“國家5A旅游景區”,成為全國知名的旅游度假圣地,被美國CNN推薦為“中國四大最美水鄉”之一。
“臺兒莊古城是從房地產項目中‘搶’出來的,由‘商業房產’向‘文化遺產’的演變,它給這一城市帶來的價值是不可估量的!”陳偉說。“這是一個丟棄金磚、換來金山的項目。很慶幸。我們找到了棗莊向未來發展的‘橋’和‘船’。”
2010年10月,他在中國旅游品牌總評榜山東分榜評選中,當選“2010年度旅游人物”。 “我獲獎事小,我們從一座曾被二戰炮火夷為平地的廢墟中,建立起了一座可為當地留存千年的古城。這才是值得永久珍視的。” 他說。
由于對臺兒莊傾注了太多心血,他親自為臺兒莊寫了一首歌詞。《不想和你說再見》,成為古城每天播放的歌曲。“遇見你,你住進了我的心田。不想和你說再見。”
如今,每年有200多萬旅游者來這里觀光度假,僅來自臺灣的旅游者就超過5萬人。去年,全市旅游綜合收入111.6億元,增長16.5%,臺兒莊的龍頭作用功不可沒。
“這里可以同時接待幾萬人,正向國際旅游目的地的方向發展,這在幾年前是不可思議的。”他說。
他當過兵、留過洋、經過商、同時具備軍人的豪爽、學者的儒雅和商人的精明,豐富的經歷使他的從政之路如魚得水。“對所有項目決策前我用學者的縝密去論證,決策后我用軍人打仗的方法去指揮,既減少了決策失誤,又保證了項目的成功。”他說。
擔任棗莊市副市長的霍媛媛說:“給他‘當兵’,不容易!思考問題要超前,落實工作要馬不停蹄。”
“當然,只會做文化旅游的市長肯定不是好市長,在打造‘江北水鄉 運河古城’城市品牌的同時, 我們全力推進著工業轉型。”他說。
2011年12月,陳偉走上了棗莊市委書記的崗位。責任更大,擔子更重。他將棗莊的發展目標瞄準了全國資源型城市轉型示范市、國家農村改革試驗區、中華運河文明傳承創新核心區等城市定位。
他將自己城市轉型所做的努力比喻為,先做“減法”, 后做“加法”。他解釋,水泥產業曾經是棗莊的特色,可這一產業只貢獻了全市3%的GDP,卻消耗了25%的能源。所以,近幾年他以鐵的手腕淘汰煤炭、水泥、石膏等高產業落后產能。與此同時,加快發展煤化工、精密機床、鋰電新能源、新醫藥等循環、低碳、綠色產業基地。新興產業的能耗僅是原來高耗能產業的10%。
目前,棗莊僅煤化工及精細化工項目的總投資達就超過600億元。2010年9月,棗莊市政府與聯想控股有限公司簽訂了總投資180億元建設百萬噸烯烴及精細化工基地的戰略合作協議。在5年內,聯想控股將依托棗莊的煤炭資源建設國高端化工產業集群,力爭到2020年,棗莊的煤化工產業成為年產1000億元的產業集群。
“拉長產業鏈條,從原來的賣燃料到現在的賣高端化工原料,效益提高了10倍以上。”陳偉說。
更有年產300萬鋰電自行車項目、年產6000萬只鋰離子電池項目、電動大巴汽車項目等新能源產業集群,未來3年將形成年產值超過400億元的新興產業。
他將發展比作賽車場,提出了的“一桶油”的經濟發展比賽規則,從原來的不計成本追求速度,轉變到看誰用“一桶油”的成本跑更多的路。節能、環保、高效成為這一“綠色”發展引擎的硬指標。
他用微山湖做例子說明綠色發展帶來的好處。擁有1266平方公里水面的微山湖是中國北方最大的淡水湖,這湖匯集了周圍53條河流的水,可是過去湖的周圍擁有大大小小小水泥、小化工、小造紙,向湖中排污。10多年前,湖幾乎成為魚蝦絕跡的“死湖”,從他當市長開始就大規模關閉湖周圍的近160多家污染工廠,恢復了近30萬畝湖邊濕地,經過近10年的治理,這里已連續8年持續改善,濕地生態系統逐漸恢復,湖水穩定達到國家三類水質標準。如今這里已經成為優質淡水魚類生產基地和養鴨基地,每年僅產著名的咸鴨蛋就超過8億個。
更重要的是,以往不被投資者看好的棗莊如今卻成了投資熱點城市,來自日本、美國、香港等海內外的大公司紛紛落戶這里。目前正在建設中的投資過1億元的項目就超過303個,其中過10億元項目63個。
清華大學教授吳澄已經將棗莊為資源枯竭型城市實現轉型探索出了一條經驗之路的成功經驗作為案例,在教學中傳授。
陳偉最愛朗誦的是著名詩人艾青的名句:“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淚水,因為我對這土地愛得深沉。”“這是我心聲,我最愛棗莊這片土地,使我實現了一個個夢想。”他說。(記者 鞠川江 趙瑞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