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從20日召開的上海國資系統科技創新大會上獲悉,今后上海將要求在每年的國資收益中安排不低于30%的資金支持企業創新。
之前召開的全國科技創新大會表示,要強化企業的創新主體地位。上海市委常委、副市長艾寶俊指出,國有企業作為地方經濟發展的重要力量,應當在創新驅動方面擔當更大責任。上海是地方國資的重鎮之一,今年前7月上海國資委系統企業累計實現營業收入8965億元,同比增長11%。實現利潤總額545億元,同比增長1.9%。
目前,上海的國資主要分布在先進制造業、現代服務業和先導性產業等關鍵領域,經過多年積累發展,目前系統內擁有36個國家級、152個市級實驗室、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企業技術中心,以及17個博士后工作站。諸如上海汽車、上海電氣等一批企業,形成了較強的科技創新能力。
但從長遠看,上海國企的創新還存在不小差距。比如,上海國企的研發投入強度只有1.34%,制造業企業也只有1.94%。大部分企業沒有擺脫依賴高投入的外延增長模式,缺少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關鍵技術和知名品牌,服務業企業對新型業態或商業模式創新的重視也很不夠。
上海國資委主任王堅表示,今后將不斷改善企業的創新制度環境。包括在每年的國資收益中,安排不低于30%的資金支持企業創新。對企業的研發投入,在業績考核中全部視同利潤。落實好企業研發費用可按150%稅前扣除政策。探索完善科技人員中長期激勵機制、國有創投企業投資退出機制等。
通過“企業主導、政策引導、政府推動”的機制,到“十二五”末,上海國企將基本建立符合產業規律的技術創新體系。大中型工業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高于全市平均水平1個百分點以上,創新型骨干企業研發投入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到3.5%左右,逐步與國際同類先進企業相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