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劉剛(右)向客戶介紹自己設計生產的太陽膜 劉剛供圖
洗車收益少,貼膜收益高,這是做過汽車美容店生意的人都知道的事。可對于一個從農村出來并先干洗車的年輕人來說,要找貼膜的錢還真不那么容易。不過,劉剛硬是從月薪只有800元的洗車工干起,現在變成了貼膜的老板。如今他不但有車有房,每年至少還有20萬元的純利潤。這一切,靠的是他自己研制了一種性價比頗佳的太陽膜。
自研產品 年賺20萬元
這幾天,24歲的劉剛正在四處張羅辦手續,準備注冊自己的太陽膜銷售公司。
昨日,重慶晚報記者在高新區蘭美路1200號鳳鳴香山小區見到劉剛時,他正好與來自渝北區的客戶朱先生完成了一筆1萬多元的交易。
朱先生說,他開店貼了六七年的膜,在很多家太陽膜經銷店進過貨。但多次對比后,他覺得還是劉剛的膜質量好些,價格也合適。說著,朱先生拿起一張太陽膜向重慶晚報記者介紹說:“他的膜隔熱、防曝、阻隔紫外線的性能都不錯,透光度也可以,手感和耐磨性都過得了關,關鍵是價位客戶能接受。”
朱先生介紹的這種太陽膜,是劉剛自己設計后委托加工的。2008年上市當年,這個產品就給他帶來了超過30萬元的毛利。隨后的幾年,他每年毛利40~50萬元,純利潤至少有20萬元。
洗車入行 想要自創商機
劉剛是潼南縣五桂鎮高碑村12社人,17歲就來到主城,在高新區二郎一家洗車場當洗車工,月薪800元。
“貼膜是我在洗車過程中發現的商機。”劉剛說,他洗車時,經常聽到車老板抱怨沒貼多久的太陽膜,不是視線不好或隔熱效果差,就是容易脫落。他發現,原來這些膜都是價格便宜的早期國產貨。而進口的太陽膜雖然質量好,但價格卻很貴,有的甚至高于國產膜幾倍。
他想:要是能綜合一下,弄一種比國產膜價格貴不了多少,但又能達到進口貨質量的太陽膜,肯定會銷售火爆。
有了這個念頭,劉剛開始利用閑暇時間到太陽膜門店摸門道。經過一段時間“偵察”后,劉剛辭去洗車工,一邊小打小鬧做起太陽膜生意,一邊潛心鉆研如何改進技術,設計一種價格居中但質量能達到進口貨水平的太陽膜。
最早做太陽膜生意時,貴州省遵義市的一個顧客向他進了貨,貼了不久就出現質量問題。他二話沒說,立即給顧客全部換貨,為此損失兩千多元。但那一次的賠款,更讓他有了加快鉆研出獨創太陽膜產品的緊迫感。
“那幾年他硬是有點癡迷。”說起劉剛研究太陽膜的狀態,銅梁興達汽車裝飾公司的衛女士也感到佩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