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京藏高速張家口段設置的強制分流裝置
2010年8月,京藏高速進京方向曾出現嚴重的堵車現象,汽車排成的“巨龍”最長時從北京到河北再到內蒙古,前后綿延達近百公里。綜合分析認為,造成那次大堵車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夏季全國用電量激增帶來的運煤高峰和旅游高峰疊加所致。
而今,一年過去了,炎炎夏日再次來臨,京藏高速堵車的情況是否依然存在?人民網記者日前做了一次體驗采訪。
客貨分流 未見大堵車
7月28日,星期四,早上9時,記者從位于北京北五環的上清橋入口駛入京藏高速。記者觀察到,進出京方向道路均十分暢通,一路上除了少量載客大巴外,車輛多為小轎車。
9時23分,記者到達八達嶺地區。這是個旅游景區“扎堆”的路段,八達嶺、居庸關、水關等長城均在此附近。盡管大巴車數量明顯增多,但并沒有造成道路擁堵。
10時許,記者乘坐的車輛剛駛離北京,進入河北境內后即遇上一次擁堵。這次擁堵的主要原因是道路施工,所有出京車輛只能行駛在進京道路一側劃出的一條車道上。由于車多路窄,車速普遍偏低,最終造成擁堵。這條施工路段長約7公里,記者一行耗時21分鐘通過。之后又是一路暢通。從安徽前往張北販運蔬菜的宋師傅告訴記者,他除了在當日凌晨四點途經八達嶺上坡路段的時候遇上大約十多分鐘堵塞以外,其他時間沒有嚴重的堵車情況。
從北京到張家口,記者觀察到的一個明顯的現象是,直到臨近張家口之前,幾乎都沒有看到進京大貨車的身影。
那么大貨車到哪里去了呢?
記者從貨車司機李師傅處了解到,由于八達嶺高速禁止大貨車通行,所有原來從京藏高速進京的大貨車都已改道京新高速或110國道。
記者當日午后從張家口回京的經歷驗證了李師傅的說法。當記者一行從張家口回駛后不久,就發現當地交通管理部門為實現客貨車分流,在高速公路入口處設置了一個類似于足球比賽球門的裝置,限高2.5米,一車道寬,約僅容一輛小轎車通過。這就迫使大貨車在這里必須改道而行。除此以外,在后來的路程中,記者又多次在高速路旁看到類似“4噸以上貨車繞行京新高速”的提示。
有資料顯示,2010年8月京藏高速的大堵車是由于道路施工和貨運高峰(主要是煤炭)與旅游高峰疊加所致。實施客貨分流之后,從記者往返京藏高速北京與張家口之間路段的體驗情況看,在沒有遇到交通事故和交通管制的情況下,行駛基本順暢。
近年來經常往返內蒙古和唐山之間的大車司機孫師傅,談到去年所遭遇的大堵車仍然心有余悸。目前他已習慣在行車時儲備大約一周的飲用水和干糧。不過他告訴記者,今年已比去年好了不少,除了內蒙古呼和浩特路段因修路造成一定擁堵以外,總體感覺還不錯。
盡管離家多日的孫師傅也將分流繞行,但一說起當天晚上就能回到唐山,黝黑的臉龐仍然能綻放出興奮的神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