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攻堅:能否倒逼轉型?
直面污染現實 “轉型”到位才能換來“碧水藍天”
清華大學環境與工程研究院院長郝吉明指出,雖然數據顯示十多年來,北京PM2.5濃度呈下降趨勢,但年均值與即將頒布的新國標比仍有差距。“北京市要達到標準值還有相當的難度,估計10年甚至更長的時間才能實現。”
郝吉明認為,要換來“碧水藍天”就必須強調綠色轉型,這既包括觀念更新,也有生產和生活方式的轉型。
對政府部門而言,城市必須有節制的發展,如果高污染高消耗的產業仍然占到GDP很大比重,施工現場遍地開花,就很難實行。
北京市將加快出臺《北京市清潔空氣行動計劃(2012年大氣污染控制措施)》,從調整經濟結構、調整能源結構、減少工地揚塵、嚴控工業污染、加強生態建設等方面入手,采取更加嚴格的措施,協同治理,做好大氣污染防治工作。
減少PM2.5,企業生產也要轉型。上海市環境監測中心有關專家建議,應抓緊出臺塵污染防治辦法,把防塵控塵資金納入建筑工程預算的“硬成本”,建立綠色施工和積塵監測制度,對達不到防塵控塵要求的工地責令停工整改。加強對大建筑工地的監管和渣土車的治理,減少揚塵污染。
倡導導公眾綠色出行。人人是污染的受害者,也是污染的制造者,是時候直面污染嚴重的“現實”。為這個后果“買單”只有一條路,樹立環保生活理念,開展低碳生活、綠色出行、綠色消費,轉變生活方式,主動減少PM2.5等大氣污染物的排放,讓公眾參與不再是個別活動,而是一種生活。
來源:新華網 編輯: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