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名醫停做激光近視手術 10年后視力下降
最近臺灣最早引進激光近視矯正手術的臺北醫科大學眼科兼任教授蔡瑞芳突然宣布“封刀”,他表示,因長期觀察發現,不少當年做了此手術的患者,十多年后視力明顯下降,決定不再做這樣的手術。這一番言論在臺灣和大陸都引起軒然大波,醫學專家對此也看法不一。但就在學界還在為此爭論不休時,資本市場的反應則更快更明顯。昨日,A股著名的眼科類上市公司愛爾眼科(300015)即刻遭到市場“唾棄”,成昨日兩市跌幅第一股。據悉,目前我國每年有將近100萬人做此手術,市場規模高達500億到800億元。
市場反應
據臺灣《聯合晚報》報道,蔡瑞芳最近就接到十幾例受不了LASIK手術(激光近視矯正手術)并發癥而就診的個案,大多是四五十歲的中年人,且視力在短時間內明顯減弱,日常生活及工作都大受影響。蔡瑞芳向聯合晚報舉例說,一名45歲的婦女,手術十幾年來,視力一直不錯,但最近明顯變差,怎么看也看不清楚,無法開車出門接送小孩。
副作用或并發癥比率低于百分之一
不過蔡瑞芳的言論一出,臺灣馬上有不同的聲音。臺灣眼科醫學會公開表示,激光近視矯正手術已引進臺灣十九年,受術病人至少有二三十萬人,出現手術副作用或并發癥的比率低于百分之一,只要嚴格篩選病人及注意手術過程,是“一種相當安全的手術”。蔡瑞芳本人也在再次接受聯合晚報采訪時強調:激光近視矯正手術是相對安全的醫療行為,只要做好術前檢查,并依規定實施,絕大多數手術患者安全無憂,不用太緊張;但醫學界必須正視手術的并發癥。
臺灣“衛生署”醫事處長石崇良也強調,除非醫師的見解發表在國際期刊,且經醫學會的科學討論認為手術確實不再適合,否則“衛生署”不會禁止這項手術,其他國家和地區也未明文禁止激光近視矯正手術。
大陸每年有100萬人做此手術
雖然臺灣醫學界尚無定論,但該消息在大陸已經炸開了鍋。據行內人士估算,大陸每年約有100萬人做此手術,如果按照每人平均花費5000到8000元來算,僅此手術一年的市場規模就高達500億到800億元。
昨天本報致電中山醫眼科醫院,對方表示目前沒有任何可回應的,因為臺灣的封刀說只是一家之言,醫學界尚未有定論。
目前,大陸激光近視矯正市場較大,但目前一些規模較小或不具備此項手術資格的縣級醫院、區醫院也紛紛上馬此項目,或將加大該手術風險。
市場反應
愛爾眼科盤中最高跌幅5.74%
雖然激光手術安不安全的問題仍在爭議中,但該消息一出,靈敏的資本市場馬上得到反應,據悉目前該項手術收入占到愛爾眼科營業收入的三分之一,公司昨日上午開盤,跌幅超過4%。盤中最高跌幅達5.74%,截至收盤,愛爾眼科報收 22.74元/股,下跌2.49%,成為A股跌幅最大的個股。有資金懼怕愛爾眼科也如康芝藥業一樣遭遇黑天鵝而出逃。
手術毛利率高達72.60%
不過昨日,記者以投資者身份致電愛爾眼科時,其工作人員回答目前還沒有接到病人術后出現長期并發癥的案例。該工作人員還表示,臺灣眼科醫生的說法目前未有統一結論,而且蔡瑞芳醫生所講的病例都是10多年前做的,手術的好壞與當時手術的質量、醫生的操作熟練度等息息相關,而且目前這一手術技術已經有較大提升。
據愛爾眼科2011年中期財務報告顯示,準分子手術去年上半年的營業收入達1.94億元,較去年同期上漲62.78%,而這項業務的毛利率達到72.60%,是愛爾眼科所有業務中利潤率最高的項目。
55萬只眼接受手術
愛爾眼科稱去年上半年準分子手術量較2010年同期增加 5667.5 例,手術量增幅為 30.84%,而各類準分子手術構成中,飛秒激光手術量增加導致平均單臺準分子手術價格上升,每例手術平均單價由2010 年上半年的 6485.41 元上升到去年的 8068.42 元。
昨日愛爾眼科董事長陳邦在網易微博進行微交流時表示,激光近視手術在愛爾眼科的業務中占據了很大的一部分,目前愛爾眼科約對55萬只眼進行了激光矯正手術,臨床試驗顯示,LASIK術后累積不良事件率非常低,僅約0.6%。
來源:廣州日報 編輯:于姝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