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日,“世界讀書日”,上海首批35家實體書店獲得了來自上海市新聞出版局的補貼資助,其中“中小微”型的民營書店占了25家。根據這些書店的品牌影響力、創新經營和在推動公眾閱讀方面的貢獻,它們將獲得2萬至50萬元不等的資助。
“世界讀書日”本應是愛書人共同的節日,但近兩年來,面對高額租金、網絡書店沖擊和人們閱讀習慣的改變,全國各地許多民營實體書店的生存紛紛告急,令愛書人在這個節日中平添了幾許憂思。
實體書店陷困境 政府出手救助
好的書店被認為是城市的文化地標,但越來越多的書店正在城市中心消失。統計數據顯示,10年來,全國一半的民營實體書店已被迫關門。席殊書屋、明君書店、思考樂書局、第三極書局、風入松、光合作用書房等多家知名實體書店都消失在城市地圖中。
實體書店生存危機引發全社會關注。巴金之女、著名文學雜志《收獲》主編李小林呼吁,“書店是一座城市的文化燈塔。書店不僅僅是買賣圖書的場所,更代表了一種文化現象、一種生活方式。”
從去年底開始,各地政府部門紛紛加入這場拯救“實體書店”的戰役:杭州市每年安排300萬元專項資金扶持民營書店。上海推出出版物發行網點建設,扶持最為“給力”:每年劃撥1500萬元支持,其中500萬元直接投入扶持實體書店。
由上海常德公寓里的張愛玲故居改造而成的上海“千彩書坊”總經理陸永頗感喜悅:“我們成立3年多來,都是以‘咖吧’養圖書,每年要貼補數十萬。現在有了政府補貼,的確緩解了不少壓力。”
總部位于上海淮海中路地鐵站內的季風書園,成立15年來,在不少人心目中已成為上海城市文化地標之一,卻也起起落落,幾次經歷倒閉風波。董事長嚴博非深感經營實體書店之難:“拯救書店很難,需要綜合措施。”
“政府補貼其實杯水車薪,不應該是簡單的救命式的輸血,還是希望給書店提供一些造血‘干細胞’。”參加英國倫敦書展剛剛歸來的上海市新聞出版局局長方世忠深感實體書店危機是一個“世界圖書業共同的挑戰”。
“但最重要的是,實體書店的經營者不要失去信心,社會上的愛書人也不要失去信心。即使在網絡時代,實體書店依然有不小的發展空間。”方世忠認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