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學曾一度被人們戲稱為“女兒國”,如今,這一說法有了最新的印證。
近日,一份由北京師范大學發布的教師藍皮書《中國中小學教師發展報告(2012)》(以下稱報告)顯示,大城市近八成的小學教師崗位由女性把持著。盡管早在本世紀初,就有調查顯示中小學女教師數量超過男教師,但這份報告得出的中小學教師連續10年“女性化”的結論仍著實讓人們震驚。
這份囊括了2001~2009年全國中小學教師性別比例的報告顯示,在全國范圍內,小學專任女性教師2001年和2009年所占比例分別是52.16%和57.11%;初中專任女性教師2001年和2009年所占比例分別是43.9%和48.81%;高中呈現同樣的趨勢——2001年的比例是37.46%,2009年是46.87%,10年間增長了近10個百分點。
這一情況在大城市更甚。以北上廣為例,在小學階段,女性教師比例達到八成,初中階段則達到64.4%。這意味著,每10位中小學教師中,就有七八位是女教師。
“失衡”由來已久,并還在加劇,對此,身處“陰盛陽衰”環境中的男教師們深有體會。
全校130多名老師,男教師不足10人,這是張惠明所在的開封市某小學男女教師的情況。用他的話說,每次開職工大會,放眼看去全是女老師,而這種情形自他1995年參加工作時就已經存在。而且,這10名男教師大多是在領導崗位或是后勤部門工作,擔任主要科目教學的只有兩人。
就連原來男性居多的體育老師現在都被女性取代了,“6個體育老師有4個都是女的。”楊大海(化名)告訴記者,他是該校兩位主科男教師的其中一位。
事實上,男教師少的情況早在教師培養的環節上就已顯露端倪。“放眼望去,校園里全是女生。”華中師范大學一名學生對記者說,根據這名學生所在班級的男女比例來推斷,該校男女生比例將近1∶7,而這樣的比例在同類師范類院校中“遠不算高”。
該校一位年近七旬的老教授對此就深有感觸。50多年前,他高中畢業,隨后報考了一所政法院校,但由于多種原因未能如愿,并被調劑到一所師范院校。當得知這一消息,他在父母面前大哭,“當時就求父母,千萬別讓我讀師范”。原因很簡單,就是那句盡人皆知的俗語“家有二斗糧,不當孩子王”。
這位老教授還講起他門下一名男生的求職故事。男生到一學校應聘時,被女生大軍的陣勢給嚇著了,“排隊報名的都是女生,我們幾個男生看著就顯得另類”。最后,他的這位得意門生放棄了所學專業,轉而從商。
老教授說,在其最后幾年的教學生涯中,這樣的“放棄”案例越來越多。
男教師少了,而“娘子軍”卻日益壯大,這讓不少學校管理者開始頭疼。張惠明所在學校的校長張東(化名)告訴記者,現在的男學生普遍“陰柔有過、陽剛不足”,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男女教師比例失衡。
為緩解這種失衡局面,不少地方著手使出了一些“招數”:幾年前,上海市教育局就曾聯合某師范學校規定,“師范各專業錄取男生一般不低于招生計劃的40%”,對男生錄取適當“降低門檻”,其意圖十分明顯,希望有更多的男教師“后備軍”。
再如江蘇,實行了這樣一條政策:定向為幼兒園培養一批男教師,力爭在3~5年內,使全省每所幼兒園擁有1名以上的男教師。
但這些政策的作用終究有限。而且,這幾年又出現了一個新現象,除了新晉教師中男性越來越少之外,原有隊伍中的男教師離職的多了起來。
在楊大海執教的18年里,和他一起工作過的男同事中有十幾個都選擇了跳槽。他們大多在工作四五年后另謀出路,有考公務員的,有下海經商的,還有跳槽到沿海經濟發達城市任教的。他本人也有過跳槽的想法,但是由于種種原因沒有離開。
張惠明說他之所以一直堅守在教學第一線是因為熱愛這一行。楊大海剛畢業時的理想是成為一名中學教師,中學工資待遇好,學生相對成熟,能和學生進行成人式的溝通。他說:“我不是運動員,也不是企業白領,但是我的學生可以是。教師能給學生帶來很多可能性。”
但理想終歸是理想,與現實有著一定的差距。張東告訴記者,他們學校已經12年沒有進過新教師了,現任教師的年齡也都在30歲以上。此外,該校幾乎是一兩年就會有一名教師辭職,而且,過去10年內走的6個都是男教師。
男教師稀缺正在成為校長們的共同煩惱。北京一所知名重點高中校長說:“每年招聘老師時,我一看到有男生就兩眼放光。”盡管這所學校給出的薪酬和福利都很優厚,但還是很難吸引到優秀的男教師加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