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新辦今日(20日)舉行發布會,介紹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基本民生保障工作進展情況,并答記者問。民政部副部長竇玉沛在發布會上表示,衡量慈善事業發展的水平還不能單獨看慈善捐贈的數量,關鍵還得看人們的慈善意識的提高和慈善自覺行為的增強。
竇玉沛稱,去年全國捐贈840多億,再往前追溯,2010年超過了1040億,今年預測也會在1000億左右。從數量上來看,最高是2008年,達到了1070億,當時發生了汶川地震,后來又發生了玉樹地震和舟曲的泥石流等,有這樣自然災害嚴重的年份,一般捐贈就比較高,因為自然災害最容易激發人們慈善捐贈的熱情。
竇玉沛強調,衡量慈善事業發展的水平還不能單獨看慈善捐贈的數量,關鍵還得看人們的慈善意識的提高和慈善自覺行為的增強。從這個意義上講,慈善風波后,有關公眾包括一些企業單位,對慈善組織公信力信心的缺失,確實對慈善事業也有一定的影響。
竇玉沛稱,監管不到位的問題是客觀存在的。因為國家賦予民政部門有關慈善事業監管的職責,在這個過程中,有些法律法規還不太配套,還不完善。
竇玉沛稱,具體說,如果規定了若干方面的強制,它不公開,沒有上位法的依據是難以進行處罰的。所以現在的責任,第一要推動慈善法盡快出臺,有法可依。第二在慈善法出臺還有一定時間的情況下,現在已經起草了一個關于促進慈善事業健康發展的意見,準備作為行政規制來發布。如果這個意見能夠得到國務院的批準,對監管部門依法、依規監管慈善事業,將會提供依據,這樣監管力度就會進一步加大。
民政部副部長姜力指出,第一,民政部作為社會組織的登記和監管部門,在對公益慈善組織的監管上,凡是媒體有揭露社會組織有違法違規行為的,一定要予以回應,要予以查處。所以大家會看到,很多通過媒體披露的,都會有一個處理的結果。第二,作為登記管理機關,還要依法實行正常的監管,包括信息公開制度、年度檢查制度,對社會組織都要通過年度檢查,同時,通過委托有資質的審計機關進行審計,另外還有等級評估制度,進行監管。每年都要處罰一些違法違規的社會組織,有的是在媒體上披露了,有的是在民政部門監管的網站上進行了披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