疑問二:沿海城市居民不需要補碘?
【回應】沿海地區居民從海帶、紫菜和海魚中獲得2.1%的碘,膳食中的碘84.2%來自碘鹽
“人攝入碘的途徑有三種:飲用水、食物和空氣。我國除了一部分地區飲水碘含量非常高以外,大部分飲水的碘含量都比較低,而從空氣中攝入的碘就更少了。”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地方病控制中心主任孫殿軍告訴記者,“受外環境的影響,我國食物含碘量也處于碘缺乏的普遍形態,因此需要補碘。”
針對網友“沿海居民日常食用的海產品中含碘量很高無需碘鹽”的疑惑,陳祖培解釋道:“2009年,衛生部在福建、上海、浙江、遼寧等4省(市)開展的沿海地區居民膳食碘攝入量調查結果顯示,海帶、紫菜、海魚等富碘食物在沿海地區居民中的食用頻率和食用量都很低。在未考慮烹調損失的情況下,膳食中的碘84.2%來自于加碘食鹽,來自于各類食物的碘僅占13.1%(其中海帶、紫菜和海魚共占 2.1%)。如果食用不加碘食鹽,97%以上的居民碘攝入量會低于推薦攝入量,居民碘缺乏的風險很大。”
孫殿軍也認為,我國是外環境嚴重碘缺乏的國家,不僅僅在農村,城市也一樣。“2009年,沿海地區居民膳食碘攝入量調查發現,盡管經過多年補充碘鹽,上海等沿海城市孕婦的碘營養還是不足的。所以大城市仍需供應碘鹽。”
“衛生部2010年發布的《中國食鹽加碘和居民碘營養狀況的風險評估》結果表明:我國除高水碘地區外,絕大多數地區居民的碘營養狀況處于適宜和安全水平,沿海地區也不例外。”肖東樓說。
專家們介紹,雖然沿海城市居民需要補碘,但有兩種人群不宜吃碘鹽。一個是患甲狀腺疾病等患者中的少數人,可遵醫囑不食用或少食用碘鹽。另一個是生活在高碘地區的居民,碘攝入量超過推薦量的好幾倍。
上海市疾控中心介紹,高碘地區分為水源性和食源性兩種,我國是首先發現水源性高碘甲狀腺腫的國家。目前,在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內蒙古、江蘇、安徽、福建、山東、河南、陜西、新疆12個省(區、市)的130個縣發現有飲水碘含量超標,受威脅人口約3100萬人。
“在高碘地區,老百姓吃非碘鹽,而不是供應碘鹽。對飲用水高碘地區,甚至可能要換低碘水源。”孫殿軍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