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已完成對亞太地區全覆蓋
明天,我們一起用“北斗”
資料圖片
編者按:十八大報告提出,完善知識創新體系,強化基礎研究、前沿技術研究、社會公益技術研究,提高科學研究水平和成果轉化能力,搶占科技發展戰略制高點。實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突破重大技術瓶頸。
我國衛星導航工程建設分為試驗系統、區域系統、北斗全球系統“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目前,“北斗”完成第二步發展目標,覆蓋亞太地區的區域系統全面可用,今年底向民用用戶提供衛星導航服務,2020年完成35顆衛星組網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
●發展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耗資巨大,如果不注重民用市場開發,將是巨大的浪費,也會影響北斗系統的發展和技術進步。
●“北斗”達到全球覆蓋時將擁有30多顆在軌衛星,其定位精度并不比GPS的低。
●在功能上,北斗系統的位置報告、指令傳輸功能是GPS所沒有的。
我國日前成功將第十六顆北斗導航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標志著我國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完成對亞太地區全覆蓋的發展目標,已實現全部系統功能和指標,將于2020年完成35顆衛星組網的全球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英文縮寫COMPASS)。
我國衛星導航工程建設分為試驗系統、區域系統、北斗全球系統“三步走”的發展戰略。目前,“北斗”完成第二步發展目標,覆蓋亞太地區的區域系統全面可用,今年底將向民用用戶提供衛星導航服務。
北斗衛星導航系統的迅速發展,引起人們廣泛關注:“北斗”民用市場前景如何?“北斗”是否先進可靠?“北斗”應用的潛力何在?
“北斗”民用市場亟須加快推動
目前,太空中分布著數十顆導航定位衛星:美國24顆,俄羅斯17顆,我國16顆,歐盟2顆。其中,美國的全球定位系統(GPS)是目前惟一能夠獨立提供全球導航、定位與授時服務的衛星導航系統;俄羅斯的全球導航系統(GLONASS)正在向全球服務方向發展;而歐盟的伽利略(GALILEO)全球衛星導航系統受多種因素和資金問題制約,至今進展緩慢。
衛星定位測量需用無線電技術,因此頻率是衛星導航系統的建設基礎和運行保證。世界各主要大國在此方面的激烈競爭,導致這一極為重要的空間戰略資源變得緊缺。經過多次國際頻率磋商,北斗系統頻率工作于2006年3月取得歷史性突破。目前“北斗”正式進入國際電聯頻率登記總表,標志著“北斗”擁有了與GPS、GLONASS、GALILEO等平等的頻率保護地位。
“如果將‘北斗’與GPS結合使用,比GPS與GLONASS結合使用的效果更好,每位用戶頭頂上的可用衛星,將由過去的4—6顆增加到現在的8—12顆。”中國衛星導航學術年會科學委員會副主席、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副總設計師譚述森表示,“北斗”的加入,使用戶獲得了更高的精度和更可靠的服務。
“我國亟須加快‘北斗’民用市場培育,加速推進‘北斗’產業。”中國科學院院士、北斗衛星導航系統工程總設計師孫家棟表示,發展衛星導航定位系統耗資巨大,如果單純用于軍事,不注重民用市場開發,這是對衛星資源的巨大浪費,也會影響北斗系統的發展和技術進步。如果我國像美、俄一樣,等完成衛星全球覆蓋才來發展民用市場,也不利于空間技術的轉化和人才隊伍的培養。俄羅斯在這方面曾有過深刻教訓,其GLONASS全球系統于1996年投入使用,由于民用市場發展緩慢、經濟困難無力補網,基本不能提供可靠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