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眾媒體中,“宅群體”常常被賦予“負面形象”,是問題人群的代名詞;“宅文化”似乎代表著惰性和逃避,有一些消極意味。
王建新認為,選擇“宅”在家里的人不一定就是心理上或者社交能力上有問題。在現代信息通訊發達的情況下,大多數人選擇“宅生活”,是因“宅”在家里能夠將更多的時間集中在自己的興趣點上,通過信息手段獲取更多、更廣泛的交流機會和有效信息。
“既然有了新的技術條件來支撐‘宅’生活,為什么我們不去完善這些條件,讓‘宅群體’幸福感更高,而一定要把他們從家里拖出來呢?”顧駿說。
針對因為基本生活困難才居家不出的“宅群體”,顧駿認為,社會應幫他們創造條件、解決困難,比如創造職業游戲玩家、微博營銷等新的就業崗位,實現發展新興產業和鼓勵就業的雙贏。
據介紹,在日本,宅群體的消費行為越來越受到實業界的重視,很多制造企業都設有研究機構深入研究“宅群體”的消費狀況,并預測其消費取向很可能成為未來趨勢。
“‘宅群體’的消費是產業界關注的對象。據日本亞洲經濟研究所統計,2005年日本‘宅文化’產業的總產值在5000億日元左右。我個人認為,近年其經濟規模應該已經接近1兆日元。”王建新說,社會應該容忍、贊賞并支持“宅群體”的想象力和創造力,不要使他們因逆反而走向極端。“借用費孝通先生構建和諧社會的名言,‘宅群體’與其他群體應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與共,天下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