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圖:張芳曼
五年了。
擔架上的“敬禮娃娃”郎錚長高了不止一頭。“可樂男孩”楊彬成了一家汽車美容店老板。地震中截肢求生的劉崗均,擔任著綿竹市漢旺鎮青紅社工中心副主任,家中開設的便民超市,名叫“夢想起飛”。那些在大地顫栗中出生的娃娃們,已經走進幼兒園,開始演練防震逃生。
各不相同的災難境遇,一樣萌發的前行力量,定格的,是眼前綻放的笑臉。
時光流轉。五年前,汶川,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地震,一場突如其來的大考。
搶險救援“分秒必爭”,安置群眾“百日攻堅”,恢復重建“千日奮戰”,發展振興“萬米長跑”……黨中央堅強領導,全國黨政軍民大力支援,四川上下同心協力,捧出一份重建答卷: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放眼四川,西部經濟大省堅定邁向全國經濟強省。
回望汶川,銘記來路。這一人類抗擊特大災害、重建美好家園的恢宏篇章,見證了不屈中國的堅強砥柱、制度優勢的不竭力量,彰顯了“中國精神”的強大動力。
那一刻到這五年,從悲壯走向豪邁的汶川,詮釋著一個政黨的莊嚴宣示: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中國共產黨人的奮斗目標。
穿越災難,砥礪奮進,這一份信心沉甸甸。
生命至上,尊重科學。從舉國同心科學救災,到眾志成城科學重建,科學發展貫穿始終
4月20日,四川蘆山7.0級強震,喚醒國人五年前的記憶。
搶險救援的危急關頭,災后重建的關鍵時刻,中南海與汶川、蘆山零距離,黨中央運籌帷幄,中央領導心系災區、親臨一線。人民子弟兵緊急出征,各路力量千里馳援,白衣天使勇挑重擔,十三億愛心奔涌匯聚。
從汶川到蘆山,生命至上的旗幟高高揚起,科學救援的理念深入人心。
“把搶救生命作為首要任務,千方百計救援受災群眾”,“科學施救,最大限度減少傷亡”,“第一任務是救人,要抓住黃金救援期,一刻不能停”……畫面定格,強音回響。
生命營救,分秒必爭;過渡安置,刻不容緩。
歷經汶川這一役,中國從災難中積累經驗,健全法規、完善機制。汶川抗震救災建立的“上下貫通、軍地協調、全民動員、區域協作”搶險救援工作機制,實施的“就地、就近、分散”安置方針等,為蘆山抗震救災和恢復重建提供了重要經驗。
在蘆山地震中,強震發生僅僅10分鐘,成都軍區及四川省軍區抗震救災指揮部同時成立;震后不到半小時,四川省啟動應急預案,主要領導率隊趕赴災區一線。
第一時間,救援力量再次集結,社會資源再次匯聚,愛心熱潮再次涌動。
對生命更加善待珍惜,救災應對更加有力有序,社會心態更加成熟理性……
回望汶川,銘記來路。破解巨災后重建這一世界性難題,必須堅持科學重建,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尊重規劃。
汶川災區重建從一開始就注重整體謀劃、科學統籌。用科學規劃保障科學重建,堅持全域全程搞規劃、開門開放搞規劃、高起點搞規劃、突出特色搞規劃。
今日汶川地震災區,已難見滿目瘡痍的痕跡。新村落融入田園風光,新城鎮煥發勃勃生機。這個“新”,不是原樣復制,而是脫胎換骨。
重建后的災區,主要經濟指標全面超過震前水平,可持續發展能力明顯增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