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卡掛失費遠高于儲蓄卡 羊城晚報記者 宋金峪 攝
最便宜只要20元;最貴掛失費60元,加上補卡費和快遞費達90元
羊城晚報關于“信用卡掛失難”的報道近幾天引起讀者強烈關注,更有不少讀者和網友吐槽稱:不僅掛失難,掛失收費高也讓人感到銀行在這塊的服務一點都“不可愛”。
網友“天天”就反映,因為丟了卡包,8張銀行卡掛失費近200元,其中3張信用卡掛失費就超過百元,占了一大半。丟失的儲蓄卡每張掛失費是10元,3張信用卡掛失費竟達到120元,其中一張國有銀行的信用卡20元,另兩家股份制銀行的一家要60元,一家要40元。
“同樣是銀行卡,為何信用卡的掛失費遠遠高于儲蓄卡,而且各銀行標準不同,高的60元,低的只要20元?差別在哪里?”“天天”感到很不解。
記者走訪省內15家銀行發現,這一情況確實普遍存在,不僅不同銀行之間有價差,而且信用卡掛失費遠高于儲蓄卡,最高60元,是儲蓄卡的6倍。如果算上補卡費、快遞費等后續費用,一張信用卡掛失后產生的全部費用最高可達近百元。
現象:掛失費最高“價差”80元
記者走訪工、農、中、建四大行和招行、中信、廣發、平安等共計15家銀行發現,儲蓄卡掛失費用較為統一,基本上都是10元,卡片補辦多為5元,最高10元,其中招行、興業、民生、華夏、浦發五家銀行是免費補卡,也就是這五家銀行的儲蓄卡若不慎丟失了,只需10元就能全部搞掂。
信用卡掛失則千差萬別,掛失費用從20元到60元不等,除了工行、郵儲銀行在20元、廣發銀行在35元外,其他銀行基本上都在40元之上,招行和平安最高,達60元。若算上掛失后補卡、快遞等費用,有銀行信用卡掛失的全部費用最高可達90元。也有部分銀行對某些信用卡免掛失費,但這多半集中在金卡、白金卡、鈦金卡等規格較高的卡種上,普通持卡人是享受不到的。
“這價差也太大了,同樣是信用卡,銀行之間有什么差別?”記者隨機采訪的不少持卡人都對此感到很迷惑,也有持卡人認為,數十元的掛失費實在“太貴了”。
銀行:價差源自“定價策略”
信用卡的掛失費用為何遠遠高出儲蓄卡?一家股份制銀行信用卡中心相關負責人解釋說,這是因為信用卡的后臺支持成本、制卡成本、包括遞卡費用都遠高于儲蓄卡,“信用卡的一單掛失產生后,牽涉到人工客服、風險審核、銀行清算系統維護、重新制卡、快遞等多個環節,每個環節都有費用產生,這個成本確實較高。單純從一筆收費來看,搞不好還是虧的。”他表示。
也有銀行人士稱,如果所持有的是VISA或萬事達等國際組織的卡片,掛失操作還需上傳國際組織,也會收取一定費用,“這些都是成本”。
至于為何每家銀行有不同標準,銀行回應稱,這源自本身的“定價策略”,就好比同樣是跨行匯款,每家行的收費標準也會不同一樣。
專家:可向監管部門反映
針對信用卡掛失補辦費用高出儲蓄卡數倍的現象,記者采訪了長期關注銀行卡產業發展的中央財經大學郭田勇教授。
“信用卡和借記卡不是一個單位,掛失費用不相同很正常。”郭教授解釋說,信用卡和借記卡在運作上是兩套系統,兩撥人管理,銀行對兩者的核算、管理、驗證等步驟是不同的,信用卡要比借記卡復雜。因為信用卡具有透支功能,所以各個銀行在管理和維護上需要花費更多。在掛失的時候,信用卡的掛失程序比借記卡的掛失程序復雜,系統驗證比較麻煩,由此,信用卡的掛失費用高于借記卡“是正常的”。“在國家無統一定價前提下,各銀行會自行定價,收費標準有差距也是正常的”。
“如果覺得一家銀行的掛失費用過高,完全可以不選擇這家銀行的信用卡。當然,如果消費者都覺得銀行之間對某個項目應有統一收費標準,也可以通過討論、向監管部門提出意見等方式,來改變這種現狀”。
律師:格式合同屬“霸王條款”
“如果消費者覺得銀行收費顯失公平,可以向監管部門反映,在這方面,銀監會等監管部門應有所作為。”北京盈科(廣州)律師事務所資深律師聶衛國表示。
廣東大同律師事務所主任律師朱永平也認為,盡管掛失費可由銀行自定,但監管部門還是應該給出一定指導,避免亂收費,比如規定一個合理的價格幅度、范圍等,另一方面,在信用卡的申領合同上,他認為也應將相應收費予以明示,讓消費者提前知情,合同條款上應留有費用協商空間。“如果條款中有,但是已經提前印好的收費標準,沒有協商余地,那么這樣的合同仍然是格式合同,通俗的說法就是霸王條款的一種”。
他山之石:香港掛失補卡全免費
曾經在香港求學兩年的戴小姐告訴羊城晚報記者,她在香港不慎丟過信用卡,銀行不僅有掛失專線,能在持卡人致電后第一時間幫助鎖定風險,且掛失免費,隨后的補卡、快遞寄送全部都是免費的。“服務讓人感到很貼心,國內銀行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戴小姐稱。
實習記者:毛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