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傳統居家養老受沖擊 醫養結合或成未來養老新業態
大爺,您現在排隊,住進來(養老院)至少還得等上幾年。”家住重慶市南岸區的趙大爺今年72歲,因腿腳不便、兒女工作繁忙無暇照顧,請保姆護理又不當,便想到了去養老院,但工作人員的答復讓他倍感失落。“這個養老院離我家雖然有點遠,但國家辦的始終放心很多,里面的設施齊全、護理專業,也方便子女探望,沒想到要等這么長時間!”趙大爺感嘆道。趙大爺的遭遇反映出當下養老機構“一床難求”的普遍現狀。
中國傳統觀念里素倡“養兒防老”,老人多期盼與兒孫同住共享天倫之樂。但現代社會家庭中多為獨生子女,生活成本高、生存壓力大等諸多因素日漸沖擊著傳統的居家養老模式,不少老人為給兒女減負主動走進養老院安度晚年。
8日,中新網記者走訪重慶沙坪壩區某公立福利院了解到,這家福利院的床位緊缺情況已持續多年,想進院養老必須排隊,少則一年、多則幾年,住不進的老人占到絕大多數。面對“入院難”,一名為排隊入院奔波年余的受訪老人無奈自嘲“死之前能排到號就不錯了。”
相較公立機構,民營養老院則多處于“床位閑置、門庭冷清”的尷尬境地。記者連日對重慶多家民營養老院進行實地考察,發現這些養老院或地理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或缺乏專業護理人員,口碑不佳,長期“門庭冷落”下多難以為繼。
價格普遍偏高也是民營養老院“吃不飽”的一個重要原因。以重慶南岸區一療養型老年公寓為例,在繳納6萬元會費外,標間含伙食、水電氣、洗衣費在內每人每月2160元,單間2860元。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如需特殊護理,還需另繳納1500元-4500元特護費。“我們目前已有650個床位,但整個養老院只有200名老人入住,入住率僅為三分之一”,該院工作人員向記者介紹說。
國辦火爆、民營冷清,“醫養結合”的新型養老模式正是在這樣的現實困惑與碰撞中應運而生。2012年2月,由重慶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主辦的青杠老年護養中心正式運行,依托重醫附一院在探索“醫養結合”方面做出有益嘗試。
記者在青杠老年護養中心里看到,為了保證老人們的安全,每個房間的衛生間馬桶兩側及淋浴設備旁均安裝了防滑扶手,床頭、馬桶旁均設有緊急呼叫器,確保服務人員隨叫隨到。綜合樓的健身房內,各種球類、康復、鍛煉器材設備齊全,做康復鍛煉、打球的老人都有護工貼身陪伴。閱覽室、棋牌室、小超市里,也能時時見到不少老人閑適的身影。
“在這里吃得好、住得好、環境也好,每天作息有規律。早上6點起床先活動一下,到7點半(和同院老人)會一起去晨練、做做操、打打太極拳,節假日女兒就過來接我回家。”正在活動室里打太極的趙廣碧老人笑言“對現在的生活很滿意”。
重醫附一院院長任國勝表示,當前,大多養老院并未設置專職的醫護人員和衛生室,而對很多上了年紀的入住養老院的老人來講,醫療問題始終是他們關注的“焦點”、糾結的“心病”。
“‘醫養結合’就是開設就醫綠色通道,養老院的老人患病住院時,我們(此處指‘重醫附一院’)的120免費接診,專門的老年病科及時診治;老人出院后還會定期回訪。”任國勝說,“集醫療、護理、養老和康復于一體的‘醫養結合’新模式或成為未來養老院的理想模式。”(蔣青琳 章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