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納米小世界 人生大作為(萬人計劃典型風采)
劉忠范在講演(2012年7月10日攝)。
新華社發
提起入選“萬人計劃”首批杰出人才,中科院院士、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教授劉忠范感到“巨大的壓力和沉甸甸的責任”。
今年是劉忠范回國的第二十個年頭,從“跨世紀優秀人才計劃”的首批入選者,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的首批獲得者,“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的首批受聘者,到這次“萬人計劃”首批入選者。20年里,劉忠范趕上了一次又一次的“第一批”。
“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是有祖國的”
1993年,在日本分子科學研究所做博士后的劉忠范決定回國,彼時的中國尚處在科技騰飛的前夜,科研條件相對落后,“出去”的多,“回來”的少。他卻認為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是有祖國的,“在國外做的只是研究,回到國內才是真正做事業。”
帶著導師送的60余箱實驗儀器,劉忠范回到北大,在兩間空房子里從零開始,既沒經費,也沒人員,就去工地、工廠找來沙子和鋸末,動手搭起了防震臺。每天第一個來實驗室,晚上最后一個離開,有時候工作到深夜,樓門已經關閉,只能翻大門回家。
早在日本的時候,劉忠范就接觸了納米研究。1997年中國最早的納米科技中心在北大成立,劉忠范從此與納米結下不解之緣。那時候絕大多數人還不知道納米是什么,甚至有人打電話問他納米貴不貴、產量有多高。今天,納米已經成為生活中常見的詞匯,層出不窮的商品打上“納米材料制造”標簽。
在納米這個只能用顯微鏡看到的微觀世界里,劉忠范發現了大有作為的廣闊天地。從1997年開始做碳納米管,到如今包括碳納米管和石墨烯在內的低維碳材料,劉忠范課題組10多年來不懈探索,終于在生長方法和能帶工程研究方面有所突破,在《自然》雜志子刊等國際一流刊物上連續發表文章,奠定了在國際上的學術地位。
十幾年的銳意進取,劉忠范帶領他的團隊走向世界,登上低維碳材料研究的制高點,同時也推動著我國納米科技研究走向世界。但劉忠范仍然清晰地看到中國納米科技還要解決“原創性”和“產業化”兩大問題,從而實現從科學到技術,再到產業的飛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