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多元化的評價體系
“競爭意識還是應當從小培養,將來孩子走向社會,更是無時無刻都處于競爭之中,如果既不強調成績,又不評‘三好學生’,沒有相應的評價體系,培養出來的孩子能不能適應未來社會大環境?”微博上,一位反對取消“三好學生”評選的網友的觀點得到了很多家長的認同。
顯然,僅靠取消評選來解決問題是遠遠不夠的。“三好學生”的評比是教育問題,也是社會問題。很長一段時間以來,從幼兒園的“小紅花”到學校的“三好學生”,再到單位的“先進個人”,最后到各種各樣的全國“勞動模范”,這樣一條“榮譽鏈”是依附在我們現有體制和價值觀上的成長之路。如果突然抽掉其中的一項,會讓很多人感到迷茫:如何衡量和證明自己?
事實上,在基礎教育中,一個健全的評價體系必是基礎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
“哪里表現好就獎勵哪里,以人為本。更加注重學生的個性和特點,實行有針對、更具體的獎勵方式,才符合孩子的成長歷程。”顧明遠強調,取消評選“三好學生”并不意味著忽視對學生的鼓勵,而是應當探索出一條多元化的評價體系和激勵機制。
近年來一些學校已經開始取消“三好學生”評選,代之以更為全面的評價方式。在北京十一學校,曾任班主任多年的閆存林介紹,該校已經取消了“三好”評選,轉向“優秀學生”或“卓越學生”等多樣的評選方式,由學生自主申報,然后學校根據一套完善的評選規則對申報學生進行審核,由于沒有名額的限制,只要達到條件者都可以獲獎。
此類做法也得到了王鳳進的贊同。“孩子的優秀是多方面的,可以是學習成績,更可以是其他方面的專長。現代化的教育理念不是千篇一律強調‘三好’或是‘五好’,而是多元化的育人理念,促進人人成才,促成多方面人才。”
延伸閱讀
“三好學生”評選始于1954年,由毛澤東提出的“學習好,身體好,工作好”衍生而來,意為“思想品德好,學習好,身體好”,以此作為優秀學生的榮譽稱號,是社會、學校和家庭鼓勵青少年成為“好孩子、好學生”的一種激勵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