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視覺
“未富先老”的中國,靠什么來實現“老有所養”?養老離不開錢,政府養老金只能起到兜底的作用,“養兒防老”已跟不上時代發展步伐,理財投資更面臨著這樣那樣的困難和風險。應對老齡化,需要進一步擴大基本養老保險制度的覆蓋面,提高保障水平,讓老年人的手頭更寬裕、生活更踏實。
■黑龍江林區退休職工孫淑芳:
養老金夠用嗎?
●退休后養老金不是沒有漲,但漲幅很難解決實際問題,甚至還抵不上物價的漲幅
回到家,已經是晚上9點。59歲的孫淑芳感覺身體有些跟不上了。
孫淑芳原先是黑龍江林區一家木材廠的職工。上世紀90年代末,林區調整產業結構,許多木材廠關閉了,孫淑芳也辦了離崗手續。那年,她還不到50歲。打那以后,她開過小賣店、賣過兒童服裝。現在,她在一家紙箱廠幫忙,已經干了兩年多。這幾天,工廠里活多,為了多掙些,每天都回得很晚。
55歲時,孫淑芳領到了第一個月的養老金,面對不到1000元的數額,感到既興奮又無奈:興奮的是,多年的勞動付出得到了回報,從此每月都能有一筆固定的收入了;無奈的是,這薄薄的幾張鈔票,夠用嗎?
孫淑芳的丈夫比她大兩歲,是一名卡車司機,長期在外面給人家開車,患上了嚴重的腰椎病。這幾年,出車的數量越來越少,有時候走路都十分困難。兒子高中畢業后,在當地讀了大專,一直沒找到穩定的工作,在家里閑了一年多了。入冬以來,他天天在家里玩電腦游戲,幾乎不下樓,也很少和人說話。80多歲的母親臥病在床,每天早上,孫淑芳還要趕到母親家里,給她做好一天的飯。
花得多,掙得少。為了養家糊口,孫淑芳四處給人打零工。但隨著年齡增大,找個掙錢的門路,越來越難。在紙箱廠干活,發的是計件工資:孫淑芳每天都想多干一會兒,多掙一些錢。
孫淑芳說,退休后,養老金也不是沒有漲,去年每月已能領到1500多元。但這個漲幅,很難解決實際問題,甚至還抵不上物價的漲幅。
比如,以前,1斤蘋果幾毛錢,現在最便宜的也要兩三元,食用油、豬肉什么的,漲得更厲害。去一趟超市,沒有一兩百元錢根本買不了幾樣東西。為了省錢,她每天都早早起來,在早市上買些便宜的。
日常開支多了,但總算還能湊合。最擔心的是生病。去年,丈夫腰疼得厲害,到市中心醫院做檢查,拍一個核磁共振,就花了900多元。丈夫心疼得直說不做了。為了對癥下藥,醫生建議還是做一個。這次看病,前前后后花了3000多元。雖然醫保能夠報銷一部分,也是杯水車薪。
長期以來,孫淑芳全家一直住著平房。2011年,市里改造棚戶區,給她家分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樓房,雖說是政策性住房,比市場價便宜,但也要花8萬多元。孫淑芳東挪西借,湊了3萬元,又從銀行貸了5萬元,總算解決了資金難題。可是,有了住房,每月又背上了近千元房貸。生活壓力更大了。
人老了,靠什么養老?孫淑芳一直很迷茫。養老金肯定不夠用,將來干不動了怎么辦?年前,社區調查家庭生活狀況,說是市里對困難戶每月每人能給幾百元生活補貼。孫淑蘭已經遞交了申請材料。但最盼的還是養老金漲得再快些。她說:自己年輕時響應國家政策,才到林區工作的。現在,國家發展了、經濟上去了,希望給她這樣的退休職工多一些關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