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呼吁搶救歷史 中韓擬共同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 “日偽上海特別市政府”檔案中新發現的地圖標示了一處“慰安所”,就在現在的浦東新區東溝路附近,原來一條叫“浦上路”的小路上 資料照片
本報訊 (記者王蔚)中國北京、南京、上海等地的學者、檔案館管理者與韓國、日本的學者,今明兩天在上海舉行亞洲“慰安婦”問題工作會議,呼吁各國應更大程度地開放“慰安婦”、“慰安所”相關檔案文獻。上海學者還首次向與會者展示了一張當年上海“浦上路慰安所示意圖”,再次為這段悲慘歷史提供了鐵證。
本次會議由上海師范大學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和韓國成均館大學東亞歷史研究所聯合主辦。與會的中、韓、日學者一致認為,有大量的證據證明,日本政府和日軍實施了軍事性奴隸制度。
這些證據主要有:存放在中、韓、日三國的日本各級政府的大量文獻、戰時日軍設立“慰安所”的檔案、日本老兵的回憶錄、受害者的口述資料、歷史見證人的回憶錄等。在會上,會議組織者還公開了日軍“慰安所”的部分檔案、地圖。
中國“慰安婦”問題研究中心主任蘇智良教授在會上表示,受害者群體普遍年事已高,最近一個多月里,中國大陸就有6位“慰安婦”制度受害幸存者去世,她們是:海南省林亞金、王玉開,湖南省譚玉華,山西省張改香,河北省尚春燕,山西省陳林桃。“所以,關心和援助這些勇敢站出來公布事實、要求正義和討還清白的受害老人,并搶救性地整理保存歷史資料,已經到了最后的時刻。”
蘇教授還出示了一張從當年“日偽上海特別市政府”檔案中新發現的地圖,在現在的浦東新區東溝路附近,原來有條小路叫浦上路,這里就清楚地標示著一處“慰安所”。
蘇智良教授還介紹說,中韓兩國是日本軍國主義侵略戰爭的主要受害國,也是日本“慰安婦”制度最主要的受害國,更是構筑東亞二戰真實歷史與推進東亞和平的最重要區域力量。因此,本著伸張人類正義的宗旨,中國與韓國學者今天共同宣布,一是將加強“慰安婦”檔案資料的交流,二是合作建立“慰安婦”問題研究的專題網站,三是將“慰安婦”文獻與調查資料共同申報“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名詞解釋】
世界記憶遺產名錄
指符合世界意義、經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記憶工程國際咨詢委員會確認而納入的文獻遺產項目。
世界記憶文獻遺產是世界文化遺產保護項目的延伸,側重于文獻記錄,包括博物館、檔案館、圖書館等文化事業機構保存的任何介質的珍貴文件、手稿、口述歷史的記錄以及古籍善本等。記憶文獻遺產是世界的一面鏡子,同時也是世界的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