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節后用工市場,出現了一股“離職潮”,在離職的人群中,90后上班族扮演了重要角色。
與80后的深思熟慮相比,90后“裸辭”者可謂走得瀟灑——往往既沒找到下家,甚至連上家也不告訴一聲。對此,一些用工企業和勞動關系專家善意提醒:跳槽并非不可以,但“裸辭”不該成為首選,如因“裸辭”給用人單位造成損失的,還應當承擔賠償損失責任,小心“裸辭”變“裸奔”。
“裸辭”故事1 工資太低了,根本不夠花!
昨天,在市人力資源市場大廳里,來自江西的22歲姑娘玲玲,認真地查看著求職機上的用人職位。
她說,去年從浙江來到廈門工作,在餐飲業做服務員,月薪2000多元。“根本不夠花,過年口袋里也沒錢給父母?!迸闼黄饋碚夜ぷ鞯牧樟?,也想重新找份工,這對好姐妹約定,兩人要在一起做事,3000元以下的工作,看都不要看。
“房租、水電加網費,一個月至少要700元以上,再加上吃飯交通,合起來都要1500元以上了,女孩子再愛買點衣服、小東西啦,這2000多元的工資,根本不夠花!”琳琳掰著手指,給導報記者詳細計算了在廈門打工的生活成本。
當導報記者詢問姐妹倆是否辦了離職手續時,姐妹倆一臉茫然?!肮べY那么少,我不去就是不去了,還講那么多!”導報記者在采訪中,遇到的幾位同玲玲一樣的90后,對勞動法往往知之甚少,他們知道入職應該簽訂勞動合同,但是離職應該辦理哪些手續卻不是很清楚,更對“裸辭”產生的后果一無所知。
“裸辭”故事2 辭職不是結束,是再出發
與同齡人相比,1991年出生的小李,是個很有自己主意和想法的90后。兩年前,她從廈門一所職業學校畢業,一直在藥店工作。不過,春節后,她就再沒有返回原來的工作單位上班了,暫時幫忙打理媽媽在小區市場開的水果店。“我想自己做點兒事情,已經想好了!”小李說,去年她早在業余時間,就去外地參加了咖啡和飲品的制作培訓,本來打算辭職后自己開店,后來考慮到經濟成本和從業經驗等原因,她決定先在媽媽經營的水果店里“小試牛刀”,先推出一系列果蔬飲品,收益好再單獨出去做。
她告訴導報記者,同學中像她這種情況的不少見,工作兩年后覺得從事的職業與理想有差距后,多半就主動“炒”了公司,或在家中休息觀望一段時間,或是在家人、朋友的指導下,自己嘗試創業。在小李和同學們看來,“裸辭”并非沖動,只是整理思緒,重新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