倡導重在建設 增強宣傳工作實效
宣傳工作歷來是中國共產黨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談到宣傳工作的特點,劉云山曾說,宣傳工作就是堅持重在建設,中宣部實際上是個“建設部”,主要負責精神建設、文化建設、思想建設、理論建設。
作為中央宣傳思想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劉云山積極推動了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這項中國思想理論界的標志性工程于2004年啟動,共設有160多個課題組,吸引了3000多名專家直接參與和數萬名老中青三代學者的關注。這項工程的實施,使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最新成果在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教材體系建設中得到充分體現。
“傳播力決定影響力,話語權決定主動權,透明度決定公信度”——這句中國媒體人耳熟能詳的話語就出自劉云山。國內外新聞界公認,過去十年中國媒體在突發事件報道方面進步最大。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僅十幾分鐘,劉云山就親自給中央電視臺臺長打電話,要求央視進行不間斷直播,讓受眾第一時間了解抗震救災情況。在這次報道基礎上提出的“及時準確、公開透明、有序開放、有效管理、正確引導”二十字方針成為中國媒體公共突發事件報道的重要原則。此后,“第一時間”“第一現場”成為中國新聞界處理突發事件的基本準則,這種進步也被海內外各界稱道。
輿論監督也在透明的傳媒生態中得到加強。劉云山一直提倡善待媒體、善用媒體、善管媒體,為媒體加強輿論監督創造條件,同時強調媒體的監督應當是客觀真實基礎上的科學監督、依法監督、建設性監督。近年來,中國發生的安全生產事故、食品安全等問題都因為媒體報道而為公眾所了解,進而得到處理,公眾利益得到維護。
全球傳播事業近年來的最大改變,當推互聯網的興起。對于這個革命性的媒體業態,劉云山始終持開放態度。他說中國文化的一個特點就是包容,中國不拒絕任何先進的東西。對互聯網首先是大膽積極利用,為了健康發展當然也要依法管理,管理是為了促進網絡信息自由、有序、安全流動。如今,劉云山每天都要打開電腦瀏覽網絡,查看最新資訊,了解輿情民意。
推進改革創新 著力改善文化民生
如何走出一條建設文化強國的“中國道路”——無疑是擺在中國共產黨人面前的重大課題。劉云山提出的文化自覺、文化自信、文化自強觀點得到了中國文化界、理論界的高度認同,一些網友用“卓越的戰略眼光”給予評價。
文化體制改革是十年來中國宣傳文化戰線又一項成果卓著的重要工作。中共十六大將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區分開來,強調以新的體制機制促進文化繁榮發展,文化體制改革在新形勢下得到大力度深入推進。劉云山作為分管這項工作的領導,被譽為文化體制改革的“操盤手”。在廣泛調研的基礎上,規劃了改革的“路線圖”、“任務書”和“時間表”。海外有媒體稱,這場文化體制改革所涉及的矛盾不亞于改革開放之初的經濟改革,其成效甚至影響到其他領域。
10年來,文化體制改革取得重大進展,為建設文化強國做出了可貴的探索——國有經營性文化單位轉企改制基本完成,覆蓋城鄉、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逐步建立,文化產業整體實力顯著增強,思想性藝術性觀賞性俱佳的精品力作不斷涌現,中國人對文化消費品的選擇更加豐富多樣,初步形成了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局面。
改善文化民生、滿足人民基本文化權益,是文化工作的一個重要目標。劉云山反復強調文化建設要面向基層、服務大眾,努力降低文化消費門檻。這些年,他每到一個地方調研,都深入農村、企業、社區,聽取普通群眾的意見,認真研究文化服務基層、服務百姓的具體舉措。近年來,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信息資源共享、農家書屋、農村電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的實施,讓許多偏遠地區的群眾都享受到文化改革發展的成果。
作為負責宣傳文化工作的領導人,劉云山幾乎沒有節假日,除了工作就是工作,偶有閑暇,讀書是他的最大愛好。在繁忙公務之余,筆耕不輟,經常撰寫頗有人文特色的散文、隨筆,不少文章受到讀者的好評。去年出訪非洲回來寫的《文化的非洲》,以文化的角度解讀非洲,以非洲的文化折射中國文化,發表后曾引起文化界的熱議。
劉云山和中國文化藝術界、新聞界、理論界的許多名人,都保持著很好的私人友誼,經常交流探討一些大家感興趣的問題。每逢中國傳統節日,劉云山都會為他們送上問候和祝福。
劉云山的夫人李素芳已經退休,他們育有二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