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經濟形勢座談會,聽取專家和企業負責人的看法和建議,并發表了重要講話。 新華社記者劉建生攝
近日,國家統計局陸續發布了今年上半年的經濟數據,如何正確認識發展大勢,成為海內外廣泛關注的話題。李克強總理指出,要統籌考慮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是三者做到相互促進。不能因經濟指標的一時變化而改變政策動向,影響來之不易的結構調整機遇和成效。圍繞總理的講話,專家學者與網民進行了熱烈討論。
“穩”抓經濟增長 給企業和民眾以樂觀預期
微博網友天竹華把“合理區間論”比喻為我國經濟列車配置上的儀表盤。他說,“合理區間論”引領我國經濟列車又穩又快運行,這就需要把握好合理區間和政策框架:當經濟運行逼近下限時,宏觀政策要側重穩增長;當經濟運行逼近上限時,宏觀政策要側重防。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環境與政策研究所副所長李佐軍表示,穩增長旨在防止經濟大起大落,降低經濟風險是必要的。經濟增長不僅要增加GDP,更要在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條件下增加GDP。最近,國務院強調發展節能環保產業和信息產業來穩增長,這是符合綠色增長理念的問增長舉措。
民生證券首席經濟學家邱曉華認為,針對當前經濟形勢,政府領導人已表明鮮明態度,各方面需統一認識,咬住長遠目標不放松,解決眼前問題不遲疑。那就是調結構,促轉型要堅定不移,但當經濟增長滑出下限的危險性增大時,應當適時加大穩增長的力度,激活微觀活力,給企業和民眾以樂觀預期。
網友艾經緯CBN在微博上發表了個人的理解:穩增長可以為調結構創造有效的空間和條件,調結構能夠為經濟發展增添后勁,兩者相輔相成,而通過改革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則可為穩增長和調結構注入新的動力。
網友RyanEquilibrium進一步點評:“目前的措施方向是證券的,唯有力度和尺寸要恰到好處,這就是管理經濟的藝術性,拿捏的好,兩年后會上一臺階。”
“合理區間論”透露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經濟邏輯
上半年經濟運行總體平穩,而且穩中有進,需要正確認識到我國經濟運行仍處于合理區間,切忌孤立解讀GDP增速的回落,也不能片面追求GDP的增長率。
合理區間論成為大家熱議的話題,更有有外國媒體和眾多學者強調了下限的重要性。路透社評論說,盡管中國經濟已連續兩個季度放緩,但不可能有“失速”的風險,下限的“容忍度”起到了作用。
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嚴格地說,‘區間效應’不應該令人意外,它更應該提醒市場對政策的理解和把握不能僵化和曲解”,從實際操作看,“區間”、“上限”和“下限”所強調的更是一種“穩中有為”的平衡政策取向。如果突破底線,中國政府不會坐視不理;沒有突破底線,就要抓緊調結構、促改革。在這種判斷的背后,是一種既利當前又利長遠的經濟邏輯。
網友周天鵬表示,李克強總理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緊緊扭住改革不放。尤其是當經濟發展在合理區間內,他著力解決的是發展不可持續、難以為繼的問題。
網友西安的延春認為,我國經濟的火車頭正行駛在正確的軌道上。當經濟運行保持在合理區間內,宏觀經濟政策的主線就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著力點是調整經濟結構,主推的釋放改革紅利,更多的發揮市場配置資源和自我調節作用,不斷增強市場活力和經濟發展的內生動力和后勁,促進經濟實現持續健康發展,打造中國經濟升級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