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十八大報告把建設海洋強國作為國家發展戰略,這對維護我國海洋權益,破解發展瓶頸,保障國家安全具有深遠的戰略意義,是我國歷史發展的必然。海洋強國是海上經濟力和武裝力量建設戰略總和,一是實現海洋利用和開發;二是悍衛海洋權力。
我國長期以來重視陸陸發展,對海洋開發利用重視不夠。雖然早于西方航海家并發現了新大陸,但只注重了天朝大國的施恩和中華文明的傳播,而沒有像西方國家那樣進行海外擴張和掠奪。雖然建立過強大的海軍,卻沒有利用制海權去阻止其它國家的發展。
隨著馬漢的海權論深入到西方發達國家,西方就開始對海洋占領、開發和掠奪。世界上現在使用英語、法語、西班牙語、葡萄牙語的國家就是西方掠奪和殖民化的結果。而中國這個天朝大國卻沉迷在八方來朝的夢幻之中。
上個世紀的《國際海洋法公約》不但沒有解決殖民擴張問題,反而帶來了諸多無法解決的領海與海洋經濟區的矛盾。圍繞海洋領土和專屬經濟區的矛盾層出不窮。由于我國始終貫徹積極防御戰略,在維護海洋權益方面重點考慮的是如何保衛領海安全,在海軍建設上也是強調以近海防御為主的戰略。1949年全國解放后,我國剛剛開始恢復經濟建設,就暴發了朝鮮戰爭,美國把第七艦隊開到了我們的家門口,我國既要恢復經濟又要準備抗擊國民黨在美帝國主義支持下反攻大陸,進入六十年代我國就面臨著美蘇的兩面包圍。加之,中國的貧困根本就不具備全面建設藍色海軍的能力。改革開放的前二十年為了支持發展經濟,軍隊過上了要忍耐的日子,直到美國把炸彈投到了我駐南聯盟大使館,才逼著我們不得不拿出有限的財力去加強軍隊的現代化建設。而圍繞要不要建設航母、還是發展反航母武器至今也有不同的認識。認為航母只是一個活動的靶子,沒有看到航母是海上移地基地的作用。當中國要發展航母時,美國說航母是高技術系統工程,中國不具備生產航母的能力;我國要利用瓦良格號建造航母時,美國又表示愿與我國聯合建立航母;我國改建航母成功,美國又宣布激光是航母克星。在有人大叫航母無用論的時候,美國、法國、印度都在開建新的航母,可見航母在維護軍事平衡中的地位作用。
加強海洋防御能力建設必須全面思考,不但要考慮近海防御能力建設,也要考慮到遠洋權益的防護。隨著經濟的全球化已使中國的利益以擴展到全球,海洋保護能力建設必須適應這種需要。海洋防衛能力建設的使命,一是要能維護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悍衛國家海洋權益,并擴大我國海洋防御的縱深。二是要確保對我國民經濟至關重要的海上通道暢通和商船自由航行。三是保衛我國日益擴大的海外利益與投資利益。四是擔當維護世界和平和海洋安全的任務。因此,我國海軍建設必須構成陸海空天網電六位一體的格局,實現主動防御和遠海防御能力。
近海防御能力建設要突出綜合防御能力。要把水面防御能力、水下防御能力、近、中程防御能力結合;海洋防御能力與空中防御能力、硬防御與軟防御能力相結合。近海防御能力建設主要是提高快速反應力,要以突破第一、二島鏈的防御能力為主要目標。水面突擊能力應以瀕海導彈艇、驅、護艦、潛艇為主,與岸基導彈、水下聲納,二炮反制能力、海岸防空兵、防空預警能力、電磁對抗能力、網絡攻防能力、太空預警、指揮控制能力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