買車分房、去旅游……連續18年集體經濟年終分紅,龍門人過著“美太太”的幸福生活
閱讀提示
1月10日,河津市清澗街道龍門村拿出580余萬元給村民分紅、贈送股金,并為獨生子女戶、老干部、軍烈屬等發放補助款。其中,平均每人分紅1300元,較去年增加100元。至此,龍門村已連續18年為村民股權分紅。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要 “保障農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權利,積極發展農民股份合作,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占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適逢年終歲末,有多少農村集體經濟能如實分紅,又有多少村民能享受到新農村生活的股權,龍門人又是怎樣保障自己合法權利的?1月中旬,記者對此進行了調查。
1 每年1月10日分紅,龍門村人18年如一日享受集體經濟帶來的實惠
1月15日,晉南大地已如春日般和煦,跨過宛如彩虹般的“鯉魚躍龍門”,便是河津市清澗街道龍門村,只見寬闊整潔的街道,高樓林立的住宅,熱熱鬧鬧的農貿市場,氣派漂亮的文化活動中心高端大氣;村北的工業園區,廠房錯落、煙囪櫛比,宛如一幅立體畫卷緩緩舒展……穿過龍門大街便是龍門村街心公園,75歲的肖明立老人正在鍛煉身體。聽聞記者前來采訪,老人頓時打開了話匣子。
肖大爺說,自己家祖孫三代共14口人,前幾天從村里共領到分紅、贈送股金等款項兩萬余元,就連剛出生不久的小孫子也領到了1300元的分紅款。自己則從60歲那年開始,除了分紅,還額外多了100元養老金,過了70歲,養老金漲到了200元,80歲以上的老人則每年多發300元,90歲以上的老人每年多發400元,如果是百歲老人,當即兌現兩萬元。像今年,自己分紅款1300元加上這200元,再加上300元增股款,平均每個月能領到150元,還有國家每月65元的養老補助款,每個月實際領到兩百多元,并且每月8日準時發放,從不拖欠。
說起今年的年終分紅,老人告訴記者,自從原貴生擔任村黨委書記以來,每年的1月10日都會分紅,針對60歲以上的老年人則將這些分紅款平均到每月發給他們,讓他們平時有零花錢可用。
“現在我和老伴居住在老年公寓里,70多平方米的面積,水電暖煤、寬帶齊全,每月有零花錢,住房租金每月才100元,閑暇時到活動中心玩玩,村里不但給老年人發錢,還給發理發票,不管大人小孩看病全免費,每年還能免費到周邊市縣旅游一下,真是 ‘美太太’!” (美太太是當地方言,非常好的意思)。老人邊說,邊摘了帽子讓記者看他剛剛理過的頭發。
進了龍門村就是龍門人。龍門村每年除了給本村村民分紅,還會對在本村連續工作十年的榮譽村民分紅。祖籍稷山的楊建東對此深有感觸,2004年楊建東來到龍門村的禹門口電解鋁有限公司競聘上崗,如今已是龍門洗煤公司的副經理。
他說: “龍門人對本村人和外地人一視同仁。我們夫妻倆每月收入都在5000元以上,2009年村里還分了房,現在兩個孩子分別考上河津市里的高中,村里又每人獎勵了1000元。”楊建東說,春節馬上到了,他計劃買一輛車,回老家將老母親接到龍門過年,讓老人也感受下龍門村的美好生活。
2 網友除了羨慕嫉妒之外,更多的是對龍門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模式的點贊
1月10日,龍門村如約準時分紅。信息化時代,村民們紛紛拿起手機拍照留念并發到朋友圈,一時間引來眾微友圍觀。
記者在名為“鐘聲”的微信朋友圈里看到,微信好友 “完美飛翔”“大方平”“我就是我”“玉兔”“雨點”等為這幸福時刻紛紛點贊,“凈海蓮心”跟帖說“我好想當龍門人啊!”還有一些外地的微信好友詢問 “這是哪里啊,高大上啊!”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清澗街道任家莊村民說,我們村在河津乃至運城市也是數一數二的村子,村民都住著統一聯排式三層小洋樓。但因為沒有村辦企業,自然也就沒有年終分紅。
與此同時,記者采訪時發現,在我省大部分農村都有鄉鎮企業,但分紅一說幾乎微乎其微。最多也就是一年能多分一袋面一桶油,這便是道路兩旁林立的樹木被伐之后或者那些鄉鎮企業占用土地后的所得,有的連米面油也沒有。
清澗街道副主任柴云崗告訴記者,清澗街道共有14個村,目前龍門村、侯家莊、康家莊三個村都有年終分紅。侯家莊2000年開始分紅,當時每人為兩三百元左右,2009年至今已連續6年人均2000元;康家莊1997年開始分紅,2005年人均突破3000元,受村辦企業效益影響,今年人均2500元;龍門村連續18年分紅,除了人口分紅還有入股分紅,這些年該村人口分紅保底都在1000元以上,入股分紅視村民入股多少不等。
那么,龍門村是如何運作并造福于民的呢?
村黨委副書記原淑英說,熟悉龍門村歷史的人都知道,龍門村經濟起飛始于焦化廠、電廠等企業。1996年原貴生上任后,拿到了附近企業征地賠付的一百多萬元,但他沒有像周邊村莊一樣,拿到征地賠付款后就地給村民分發,而是從農村工作的實際出發,與村民集體協商,再加上村民集資入股的資金,辦起了煉焦廠,并掘得了龍門村的“第一桶金”。此后不斷通過創新經濟體制,形成了以集體經濟為主體,股份、聯戶外資、個體經濟齊發展的四輪驅動經濟模式。經過十多年的不懈努力,該村逐步形成七大循環經濟產業,集體經濟資產總產值已達15億元,年上繳稅金1.5億元,農民人均納稅4.5萬元,人均純收入超過2萬元。
村集體經濟發展了,村里并沒有據為所有,而是傾注于提高村民生活質量,還權返利于民,現在村民已實現了住有所居、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的“五個所有”。
3 龍門村有一條雷打不動的制度,那就是堅持了10多年的民主管理模式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目的在于賦予農民更多財產權利,激活農村各類生產要素潛能,建立符合市場經濟的農村集體經濟運營新機制。
2014年12月14日,新型城鎮化建設暨全國城郊經濟年會以及2014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暨北京城郊經濟年會在北京舉辦。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韓俊曾表示,要更好地引導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需要從成員權的視角進一步明確集體土地產權的主體,需要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基礎上進一步確權擴能和還權于民,需要進一步推進政經分離,謹慎探索農村集體產權制度與市場的銜接機制。盡管各地情況千差萬別,但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兩條底線不能破:一是探索集體經濟發展的最好形式,壯大集體經濟,確保集體資產不流失;二是讓農民得利,在尊重農民意愿的前提下確保農民利益不受損失。
太原市晉源區東院村黨支部書記杜金鎖這樣坦言,村民自治組織不是一個經濟組織,不是公司,也不是政府,那么農村土地應該歸誰?在我省很多地方實際上屬于村長和村支書所有,他們把土地賣掉、租掉,很多村民根本不知道,從而引發了很多沖突,也造成了嚴重的農村腐敗。
記者百度搜索看到,近期,各地檢察機關相繼公布了一批 “村官腐敗”案件,地域各不相同,手段林林總總,數目有大有小,但一個共同特點都是利用手中權力,假公濟私、化公為私,侵吞屬于村集體全體成員的公有財產。在各地曝光的“村官腐敗”案件中,大多與土地補償、救災救濟,以及耕地、林地、礦山、灘涂、荒地、工程及廠房等的出租、轉讓、發包等有關。
集體經濟能否辦好,決定著大多數村民的生活質量,村委會就該想著讓村民更幸福。龍門村的村委會正是認識到了這一點,才有了龍門經濟的飛躍。
在龍門村有一條雷打不動的制度,那就是村黨委、村委會堅持了10多年的民主管理模式,凡有大事,通過黨委的集體討論,然后再通過每月8日的黨員大會和村民代表大會討論,并張榜征求村民意見,最后形成決議。此前決定龍門村發展方向的“四輪”驅動,即集體、個人、聯營、股份四種經濟形式同步發展,也是這么集體決策的。(本報記者任志霞 本報通訊員 王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