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的故事,山西的景,山西的拍攝班底將作為抗戰勝利70周年的重要獻禮片,于年內在央視播出
▲該片在陽曲縣青龍鎮拍攝外景 記者寇寧攝
▲《黃河在咆哮》開拍
3月初,一部抗戰題材的電視劇《黃河在咆哮》在山西低調開機。這部由山西影視集團廣電影視藝術傳媒有限公司投資拍攝的電視劇,再現了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在抗日戰爭中以山西為主戰場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該劇作為抗戰勝利70周年的重要獻禮片,將于年內在央視播出。
3月31日,本報記者趕赴陽曲縣青龍鎮外景拍攝地探班。
只做好劇拒絕“雷”
《黃河在咆哮》的故事背景發生在1937年“七七”事變后,八路軍129師獨立團奉命東渡黃河、開赴山西抗日前線開始,一直到1945年“太岳圍困戰”結束。
該劇導演谷錦云在片場告訴記者,《黃河在咆哮》主要從兩條線推進故事,縱線是八路軍抗戰的主背景,橫線是鄭川夫婦、周家、宋家三個家庭在戰爭背景下的命運沉浮。其中,戰爭場面戲達到40%左右,百團大戰、忻口戰役、中條山保衛戰、平型關大捷、太岳圍困戰等重要戰役都會出現。“可以看作是八路軍在山西的抗戰全史。”谷錦云說。山西影視集團董事長高曉江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雖然熒屏上的抗戰“雷劇”比較多,但《黃河在咆哮》絕對是一部尊重歷史、認真拍攝、追求史詩品質的抗戰戲,“我們不做抗戰雷劇,沒有商業明星,本土的紅色資源是我們的優勢。”
山西人扎堆山西戲
《黃河在咆哮》主創大部分都是山西人。曾執導過《麻辣女兵》《導彈旅長》等作品的導演谷錦云,是山西榆次人,現為第二炮兵電視藝術中心一級導演;編劇張強,是2014年熱播劇《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的編劇之一;總制片人王大林、制片人丁曉峰、執行制片人李靜等都是山西人。負責劇照的向東告訴記者,《黃河在咆哮》的開機時間跟他的另一部戲撞檔,但一聽說是山西的戲而且主要在山西取景,這個運城老鄉馬上推掉那部戲趕回來了。《黃河在咆哮》總制片人王大林告訴記者,該劇90%的場景在山西取景,除了榆次老城和陽曲青龍鎮,劇組還將在太原、臨汾壺口瀑布、太谷、平遙等地拍攝。“這部劇拍攝難度很大,場面宏大,人員眾多,全景式展現了八路軍抗戰的主戰場。”《黃河在咆哮》預計拍攝80天,“我們不僅是在拍抗戰戲,拍攝過程也跟打仗似的。”高曉江說,“因為時間緊、任務重,從開機到現在麻煩了很多人,咱山西人都把這個電視劇當成自己的事來辦,要感謝的人太多了。”山西的故事,山西的景,山西的拍攝班底,《黃河在咆哮》是一部實打實的“山西制造”。
○現場
趕拍“冬戲”跟季節搶時間
從太原驅車大約40多分鐘,到達陽曲縣青龍鎮村。這是一個千年古村,據說這里是當年山西人走西口的必經之地。
3月31日一大早,《黃河在咆哮》劇組開始在青龍鎮上忙活起來——架設機位,鋪軌道,搭梯子,擺道具,化妝甚至牽馬……偶爾經過的游客會駐足拍照,他們與身穿長袍的“生意人”、一身制服的“國軍”“日本兵”等演員,同時站在一個空間里,顯得特別“穿越”。
片場執行制片人李靜告訴記者,劇組目前分A、B兩組同時拍攝,B組還在榆次老城,而A組已經在3月30日趕到陽曲縣青龍鎮趕拍外景。因為劇中有很多冬天的戲,所以劇組這幾天都在跟季節搶時間,趕拍外景。
青龍鎮入口處不遠,一輛大型貨車里掛滿了戲服,很多當地村民帶著孩子來拍戲,著急地換衣服、試鞋子,臉上堆滿興奮。當日上午10時許,在場記的打板聲中,一場周家(原國民黨太岳縣縣長周福源家,周家是地方上的鄉紳首富)大門口的戲開拍了:來來往往的人群在街道中穿流而過,有叫賣的商販,有路過的百姓,一幅熱鬧景象。周家有人推開大門走到街面上觀望了一陣……
就是這樣一個簡單的場景,卻被“NG”數次,出錯的不是專業演員,而是當地群演。“很多群眾演員都是第一次拍戲,相對比較緊張。”劇組負責劇照的向東說,在橫店拍戲的群演都很職業,山西這邊戲不多,還沒有這樣固定的群體。雖然不專業,但在當地找群演,從拍攝成本看最劃算,也節省時間。記者在片場看到,一個“賣鳳梨酥”的師傅,不是聲音太小、就是話語間隔不對,叫賣了四五遍才算“通過”,導演對每一個鏡頭都把控嚴格,也很有耐心。
當觀眾看到這場戲時,就是一個周家進門和出門的鏡頭,但是這不過幾秒的鏡頭,卻是在兩個地方拍攝完成的。“進門后的戲,是在榆次老城,出門到街上,就在陽曲的青龍鎮嘍!”導演笑著說。進門和出門,一腳跨兩地,除了讓人感慨“蒙太奇”的手法之外,從這個細節能看到,整個劇組的嚴謹狀態和背后的努力。
記者 李霈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