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羌縣吾塔木鄉庫爾貴村富民安居小二樓
素有“華夏第一大縣”美稱的若羌光熱資源豐富,晝夜溫差大,降水少,具備優越的紅棗種植條件。根據自治區在南疆環塔里木盆地建設優質林果基地的戰略部署,若羌縣從以棉花種植為主的傳統農業逐步走向以棗樹種植為主的特色林果業的發展道路。
截止2011年,全縣紅棗種植面積已達22萬畝,年產紅棗4.67萬噸,若羌縣按照綠色紅棗、有機紅棗生產要求,全面推進有機紅棗生產基地建設,完成了3畝綠色認證、3.9萬畝有機認證工作,建成科普惠農萬畝紅棗示范基地、國際(若羌)富硒紅棗產業科技園。
目前,若羌縣已擁有樓蘭果業、羌都棗業、好想你棗業等20余家紅棗產業化企業,擁有紅棗專業合作社18家,紅棗年加工能力達4萬噸,初步形成了“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基地+農戶”的產供銷相銜接的機制。
若羌縣積極與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合作,全面加大紅棗產業的科技投入力度。在紅棗精加工的基礎上,加快紅棗深加工發展進程,研發出紅棗多糖、富硒紅棗等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符合消費者養生需求的紅棗系列產品。
目前,全縣種植紅棗面積累計已達22萬畝,2011年紅棗產量4.67萬噸。在紅棗產業的拉動下,農民人均純收入從2001年的2216元增加到2011年的17080.16元,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記者從若羌縣委書記郝建民處了解到,在倡導紅棗種植的初期,很多農民并不接受紅棗種植,通過縣委政府在資金和政策上的大力支持、專家在技術上的科普培訓,各級干部每年拿出兩個月的工資給棗農買棗苗,并深入田間地頭,手把手教農戶如何種植、如何養護,在很大程度上激發了農民種植棗樹的積極性,農民從原本不支持種植紅棗的態度逐漸轉變為家家戶戶種植紅棗,支持紅棗產業發展,紅棗產業已經成為若羌縣農民致富增收的主要來源。
棗農陳國治在庫爾貴村紅棗科技示范基地里有16畝地,畝產紅棗700——800公斤,到2011年,每畝收入達2萬元左右,依靠棗樹種植,年收入達40余萬元,他家的紅棗遠銷到北京、上海、廣東等內地一線城市。通過棗樹種植,他家住起了村里富民安居的小二樓,在縣里也買了樓房,有了自家的車。談到現在的生活,陳國治說“政府的政策好,房子有補貼,孩子上學也免費,通過種紅棗,增加了收入,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現在的生活讓我覺得很幸福、很滿足”。
若羌縣加大對教育事業的投入力度,在全國率先實行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免費教育的政策,學前教育普及率達95%以上,全縣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達100%,初中入學率達97.97%。
近年來,若羌縣堅持貫徹科學發展觀,堅定不移地推進“紅棗名縣、礦業強縣、生態立縣、文化塑縣”戰略, 2011年,全縣實現生產總值45億元、同比增長30%;完成財政收入5.15億元、同比增長90.3%;農牧民人均純收入保持20%以上的增速、達到1.7萬元,連續三年位居西部十二省區首位。預計2012年全縣生產總值達6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增長35.9%,達到7億元,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牧民人均純收入達到2.1萬元。(記者 毛衛華 實習記者 丁梅)
實習編輯: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