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6日,筆者在福??h阿爾達鄉干河子農村社區見到了“傳說中的繡娘”。說到“傳說中的繡娘”,是因為筆者在未見其人時先得知這些“繡娘”針線活兒可謂一個“巧”,巧在能制作各類冬夏納制的布鞋、拖鞋,各類刺繡、十字繡,各類手工毛線包、嬰兒鞋等等各類只要與手工制作相貼近的針線活兒,只要在她們手上,只需看幾眼針法,利用兩三天功夫便能制作成品,讓筆者相當的敬佩和羨慕。
“自己從小就特別的愛好制作這些手工,還是丫頭的時候就已經掌握了最基本的技巧,這幾十年來邊干邊琢磨,現在看到啥新鮮的提包、鉤花等都能很快地自己做出來……”在了解到筆者采訪本意后,很自信的“繡娘”張秀娥向筆者道著她的心聲。
同她一塊兒在旁邊的另外一位“繡娘”也打開了“話匣子”,說到“我們冬天閑在家里也沒事兒,都喜歡做上幾雙鞋、納個鞋墊、織個包包什么的,不僅經濟實惠耐用,自己看著也挺有成就感的,同時做的多了還能賣一些,掙上些零花錢?!?/p>
在了解中得知,這些“繡娘”個個身懷絕技,有是繡十字繡的“高手”,有是制作手工布鞋、納鞋墊的“能人”,還有編織各類毛線制品的“達人”……
與她們簡單交流中,讓筆者不經的驚訝了一下,制作一雙手工納底的布鞋,在這些“繡娘”手中,最快的速度僅僅只是三四天的功夫。細想一下,一雙手工的鞋底要用線納好,還有做鞋面等等工序,不到一周這得需要多么麻利的技藝和能力?
“一個冬天下來,如果沒有太多事兒耽誤的話,基本上能做個100多雙,一雙鞋根據能賣到100元左右。”細算了下成本,再加上手工,100元讓筆者都覺得有些少。
“每每我們鄰里幾家上街采購,都會多采一些布料、針線等原材料,然后都坐在一塊兒一邊交流經驗,一邊做著針線活,感覺還是挺好的。”她們這樣說到。
談到現在生活時,她們紛紛表示,雖說現在生活好了,但也得給自己找些事兒干,大家相互圍坐一塊兒,不僅能溝通感情,還能掙些收入,一舉多得。
據了解,別看這些“繡娘”的年齡都在“4050”,甚至還“6070”,她們如此精湛的手藝活兒,特別受“追捧”。制作的手工鞋,除了滿足自家親家朋友需要外,像從事種植業、駕駛、外出打工等人群特別喜歡這些手工制作品。(記者 毛衛華 通訊員 胡玉萍)
實習編輯:李怡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