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只有在進寺廟朝佛時才能看到活佛手中的經書,哪能想到我們今天也有看書、讀書的機會。”在西藏山南地區乃東縣昌珠鎮克松村農家書屋前,在舊社會當過農奴的倉決老人感慨道。
近年來,西藏民主改革第一村——克松村把農家書屋建設作為加強新農村建設的基礎性工程,使農家書屋在提高農牧民素質、活躍農牧區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對于沒機會接受高等教育的村民來說,農家書屋的開設給他們開啟了一扇學習知識、了解外部世界的窗口。村民德吉沒能進入大學深造,但熱愛學習的他通過村里的書屋不斷地充實自己。“農家書屋給了我學習知識的途徑,彌補了我沒有走進大學的遺憾。”德吉說。
在實踐摸索中,克松村農家書屋的服務水平也在不斷提高。據介紹,為保證圖書不損毀、不丟失,克松村培養了一批“護書小天使”,從娃娃抓起,帶動家人讀書、愛書。
為了方便村民讀書借閱,村里針對不同人群的閱讀習慣合理調整了書屋開放時間。對身體不便的老人提供送書上門服務,對中小學生保證周末和寒暑假期間全天開放,對白天務農的村民確保晚上開放。
實實在在的服務讓村民從心底愛上了書屋。村民白瑪多吉在農家書屋讀了有關養殖的書籍后,通過努力學習,在自家的空地上辦起了藏雞養殖場,成了村里有名的科技致富帶頭人。“農家書屋幫助我選擇了發家致富的好項目,教會了我養殖技術。”白瑪多吉說。
農家書屋不但為當地村民發家致富提供了智力支持,還開展讀書文娛活動,豐富村民的文化生活。書屋在寒暑假為當地孩子開辦了“書屋里的讀書聲”活動,輔導孩子們藏、漢雙語學習和閱讀。村里還會組織集中讀書、送書入戶、邀請村民閱讀等活動,定期在村與村之間開展圖書流轉等。
如今,克松村農家書屋有圖書1467種,共8000多冊,各類報刊30余種,內容涉及政治、經濟、文學、藝術、科技、教育、法律等各個方面。書屋面積、硬件設施、出版物品種和數量都遠遠超過國家和自治區的規定標準。
看到滿屋的書,看到自己的兒孫能讀到喜歡的書,增長見識與本領,倉決老人表示自己很欣慰、幸福。克松村農家書屋在服務農牧民、服務基層文化建設中贏得了當地百姓的口碑。(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