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源崖畫——記錄3500多年前的生活
3500多年前,佤族先民就在滄源崖畫中記載了 “飛天”的愿望,終于在2016年12月8日,這個等了數千年的夢想終成現實。 12月15日,記者也乘飛機抵達滄源,探秘滄源崖畫。
崖畫,又稱“崖壁藝術”,是指古人或后進民族以天然顏料在崖壁或洞穴中所繪之畫。滄源崖畫是距今3500年前的新石器時期文化遺物,其顏色都為暗紅色,據說是用赤鐵礦粉與動物血調合而成。
自1965年被云南省社會科學院歷史研究所汪寧生教授發現以來,至今共發現17個崖畫點,共有1108個圖案,這些圖案可分為人物、器物、動物、房屋、神祗和神話人物、自然物、符號和手印七大類,畫面內容多為狩獵、舞蹈、戰爭、采集、建筑、雜耍、村落等。內容多涉及原始記事和宗教祭祀。
滄源崖畫分布在佤族聚居區,被當地佤族視為神圣之地。崖畫上的人物圖像,被佤族人們奉為“仙人”。千百年來,每逢旱季或年節,佤族和當地居住的其他民族都要到巖畫地點舉行莊嚴的祭祀活動,點燃香燭,擺上象征吉祥的祭品,祈求風調雨順的好年景。
崖畫畫面上,水牛和水牛角繪的比較多,比較突出,是早期人類對水牛和自身母體的崇拜,整個畫面體現了遠古時期一個有組織、有首領、有指揮的家庭部落的生產和生活狀況,有了一定的社會組織和分工,他們的經濟結構已從單純狩獵發展到狩獵、采集、種植、放牧、搶奪并舉,過著相對穩定的生活。
人物刻畫方面,人體都勾畫成簡單的倒三角幾何形,四肢配四條靈活多變的細線,主要通過四肢的姿態及頭上的飾物,來反映其活動和身份,并根據男女特點繪成,男肩寬腰窄,女肩窄腰寬。人物、動物頭部都畫成圓點,而不表現五官。畫動物強調鼻、角、耳、尾的特征,以表現其種屬。同時,不注意掌握身體各部分的比例,有時為了強調特征,還采取夸張手法,故意將某一部分突出地表現出來。
據推測,當時繪畫時大部分圖形應是畫者用自己的手指所繪,細小圖象和線條是用竹簽、樹枝、羽毛之類畫成,粗線條和大的色塊直接用手指平涂重染。據勐來鄉崖畫寨的佤族老人說,崖畫會隨日照時間、天氣陰晴、干濕冷暖等因素不斷地變幻色彩,當地佤族和傣族人說它是“一日三變,早紅午淡,晚變紫”。
滄源崖畫的發現,對研究我國西南邊疆及毗鄰的東南亞地區古代民族的歷史、宗教及文化藝術提供了形象的資料。是一幅完整記載古代歷史、社會、生活、習俗的畫卷。目前,滄源崖畫已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中國日報云南記者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