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官渡區滇池治理與恢復生態并重
昆明官渡區街道辦寶象河兩側綠樹成蔭,入滇處濕地向市民開放,滇池泛亞國際城市濕地初具規模,這是近日記者走訪官渡區滇池治理現狀時見到的喜人場景!
金海新區為了安置滇池治理“四退三還”工程盤龍江整治、環湖東路建設的昆明市第一個遷村并點建設項目,計劃安置近600余搬遷農戶,項目的實施走出了城鎮化發展與生態搬遷的新路子。
8月份剛搬入金海新區的田文權告訴記者,他家分到總面積300平方米的住房四套,其中150平的用來自住,其余三套50平的公寓用來出租,每年有近三萬塊的租金收入,自己再做些小生意,一家人的日子其樂融融;現在居住的小區環境優美,物業管理完善,相較以往住在村里臟亂差的情形已是不可同日而語。
昆明官渡區滇池管理局副局長李文瑞向記者介紹,官渡區滇池流域面積372平方公里,占全區總面積的67%,滇池湖岸線長17.6公里,現有入湖河道23條,總長166.3公里,其中列為市級河長責任制考核的主要河道15條,長度為132.1公里,占全市36條主要滇池河道治理任務的42%。官渡區既是滇池治理的主戰場,同時又是最后一道防線。官渡區多方籌集投入資金40億元,在截污和管網建設、入滇河道整治、湖濱生態恢復和建設方面取得了不小的成效。
以河道兩側截污干管為防線,杜絕汗水排入河道,對河道兩側干管進行疏通,提升干管的有效通行能力,同時加大河道巡查力度,全力做好查污、堵口及導流工作。對無干管的河道以廣福路為界,全面實施污導流,將污水納入廣福路截污干管至第六污水處理廠處理;廣福路以下無截污干管的入湖河道,則采用河堤掛管等形式,將污水收集引入市政管網或生態濕地集中處理;完善對城鎮、村莊污水的處理,2010年完成105個村莊污水收集處理設施建設,2011年完成97個“城中村”污水收集設施和滇池流域64個村莊污水“三池”凈化設施建設。
盤龍江、寶象河、金汁河、馬料河等23條主要入湖河道全面推行河長、段長責任制,封堵排污口1686個;河道兩岸拆除建筑物31萬平方米,新貫通道路61公里;河床生態清淤24萬立方米;河堤綠化141萬平方米,新種喬木61萬株,灌木、水生植物、竹子等308萬株,推進河道整治工作由主干河道拓展到支流、溝渠,基本實現河床濕地化、河坎生態化、河岸景觀化。
累計投資9億元,建成了滇池國際城市濕地一期、五甲塘濕地2大湖濱濕地,盤龍江、寶象河、馬料河等河口濕地,與海東灣一期、二期等湖內濕地構成滇池湖濱濕地生態系統,總面積達6190畝,累計種植蘆葦、香蒲等水生植物91.32萬叢,中山杉栽種1371.5畝,有效攔截了入滇污染物,改善了湖濱生態環境。(記者 何江)
實習編輯:吳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