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國寺大殿。(謝安良 攝)

大殿北傾的內柱。(謝安良 攝)

保國寺大雄寶殿外景。(謝安良 攝)
一座山寺的維修或許稱不上新聞,但千年保國寺的大修無疑是新聞,而且是一次歷史事件。
保國寺的千年大修,其歷史性來自保國寺大殿作為江南現存最為完好的木構古建筑的符號意義,以及“千年不壞”的民間傳奇。
重建于北宋大中祥符六年(1013年)的保國寺大雄寶殿,“鳥不棲,蟲不入,蜘蛛不結網、梁上無灰塵”,歷經千年風雨滄桑,巍然如初。
在多雨潮濕、臺風頻繁的江南,這確乎是個奇跡。
到底是有著什么樣的獨門秘訣,使這一中國古建筑的“活化石”安然保存至今?
在探尋保國寺大殿種種不解之謎的過程中,專家們一方面驚嘆于其建筑之精妙、設計之科學,一方面卻驚訝地發現:成就其傳奇的更重要因素,原來是近千年來科學的維修和保護。
對于保國寺來說,大殿的修繕早已超越日常事務的含義,它注定要成為古建筑史上的一段傳奇。
在千年大慶即將來臨、“國保”公布50周年之際,保國寺大殿的大修有著更為深長的歷史意味——這是千年傳奇的延續,更是一種歷史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