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島核電站泄漏嚴重,中國東部、北部,甚至是威海、青島、大連等地居民,要盡量減少戶外活動,必要時出門戴口罩,穿長衣(白色為好)。不要接觸海水,別吃海鮮。多攝入含碘食物,常見防輻射食物有螺旋藻、胡蘿卜、花粉、蜂王漿等。如能轉發,讓更多愛你的人知道,平安。”昨晚,久不聯系的北京友人給記者發來這條短信,叮囑我馬上轉發親朋。的確,昨天連東京核輻射都檢測超標,這消息讓不少沿海居民的心也吊了起來。“我們就住在海邊,放射性物質會不會隨著洋流漂到東海?”從日本回來的人,會不會已經核污染?”這條安慰的短信靠譜嗎?
記者昨日采訪了省氣象臺、省疾控中心、省食品安全委員會、浙江大學、浙江海洋學院等多家單位,對讀者關注的熱點一一作出解答。
東海海產品
現在安全嗎?
據浙江海洋學院鄧尚貴教授介紹,此前,我省東海的魚蝦貝類,從來沒有遭受過放射性物質的污染。從海洋生物的習性上看,一般很少有非常遙遠海域的魚類遷徙到另外的海域,也很少有深海的魚來到近海海域。所以,日本海域的魚游到東海的情況,基本不可能。
從目前對大氣和海洋等監測結果看,我省海產品應該是安全的。即使以后監測到海水受到一定程度的放射性污染,魚蝦貝受到放射性物質污染的可能性也是微乎其微,因為放射性物質不僅會受到大氣分解和海水稀釋作用的影響,更為重要的是海洋生物中的碘對輻射有防御作用。
以后日本海鮮
還能吃嗎?
記者了解到,我省進口食品的檢測,由出入境檢驗檢疫部門負責,省食品安全委員會進行食品安全風險監測。此前,基本沒有對進口食品的放射性元素的監測。省食品安全委員會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一般國務院食品安全辦公室會對食品安全做出風險評估,然后通知各省增加相關的檢測,對于進口食品的放射性污染風險,肯定會出檢測標準,但目前還沒有接到國家相關通知。
我們人體能承受
多大核輻射?
據浙醫一院職業病科副主任高慎永介紹,其實核輻射廣泛存在于我們的自然環境、生產生活當中,比如宇宙射線、地表射線,生活中,醫療X光、CT、放療,都是醫源性的核輻射。按照我們國家標準,普通人每人每年受到的輻射不要超過1個豪西弗,職業工作者不超過20個。一次胸部CT,相當于6個豪西弗射線,腹部CT,相當于十幾個豪西弗射線,所以CT不能經常做。最重要的是,射線在人體內是累積的,無法通過新陳代謝排出體外。累加到一定劑量,對人體損傷就大了。
吃含碘高的蘑菇
木耳能防輻射嗎?
網上說吃蘑菇和木耳能預防輻射、排出毒素,浙江省疾控中心輻防所所長趙堯賢認為,在受到大劑量急性的照射時,是沒用的,喝茶可以清除體內的自由基,對小劑量的輻射是有抵御作用的。
核泄漏后產生放射性的煙塵中,對人有影響的主要是放射性的碘131,被人體吸收后,對甲狀腺造成損害。洗澡是洗掉灰塵,專業術語叫洗消,對消除放射性物質是有效的。至于補碘,是在受到放射性輻射后,在24小時以內補充碘化鉀,以便同放射性碘競爭,以免放射性碘侵害甲狀腺,但一定要在醫生指導下進行。
孕婦使用的防輻射服,說白了是精神安慰,根本沒用。
核泄漏會隨著洋流
漂到中國嗎?
核泄漏物質會不會隨著洋流漂到我國沿海?昨天,記者請教了浙江大學海洋研究中心副主任孫志林教授。他認為,從目前情況來看,我們還不用擔心。因為現在還沒有消息表明,泄漏的核物質已經在海水中達到一定濃度,目前這方面還沒有明確的檢測數據。
他說,中國與日本之間隔著東海,海洋中有寒流和暖流,寒流由北向南流動,暖流由南向北走。
記者從有關專家處了解到,日本東南沿海比較大的一股暖流是日本暖流,由南向北走,不會繞過日本島走到我國洋面,所以即使有極微量的物質流入海中,對我們的危害也不大。
來源:浙江日報 編輯:張少虎 鄧京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