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振興東北老工業基地戰略中,長春是東北三省的腹地吉林省的省會城市,在振興中具有舉足輕重的地位因而東北振興長春要首當其沖長春經濟在振興中不僅要“快走”,而且要實現“快跑”。靠什么實現快跑?長春怎樣實現快跑?對于普通市民來說似乎概念并不十分清晰。
政策優勢為“快跑”創建平臺
在長春調研的財政部國企資產優化配置中心文宗瑜副主任接受采訪時說,長春要實現“快跑”要在自身優勢上作文章。文宗俞說第一種優勢實際上是一種政策優勢是東北振興的大背景,長春正在吸引越來越多的國內外經濟界人士的目光。目前長春振興的氣氛濃厚,振興的政策優勢是個“金字招牌”。據了解自去年以來,長春市接待外賓,接待國內外的考察團、采訪團等等,都創歷史記錄。來長春考察的代表團,規格都很高,體現出對長春商機的重視。比如,廣東省省長黃華華帶領由兩個副省長和19個地市的市長組成經貿考察團來長春,簽下大單,廣州市與長春還結成友好城市。上海市長韓正也率龐大的經貿代表團來長春,北京市朝陽區7個常委帶領經貿考察團洽談合作事宜。而此前,全國工商聯有關負責人率一批民營企業家代表團來長春,香江集團老總劉志強就和長春簽下投資30億元的合作協議,參與該市國有商業企業的改組改造,并建設商業步行街和東北最大的物流園區。這對長春的振興都將起到積極的作用。
在宏觀調控中凸顯比較優勢
文中俞說長春第二種優勢是由于歷史、地理因素和長期的經濟建設形成的比較優勢。東部沿海和南方一些城市的發展近來遇到了瓶頸,比如,土地緊張,有些地方幾乎完全城市化,已無土地可用,項目擺放不下。而長春盡管也受到宏觀調控政策的約束,但兩個國家級開發區和10多個省市開發區,還有地可用。又如,電力緊張嚴重制約了南方企業的正常開工,在浙江停三開四、停四開三已經非常普遍。而長春電力充沛,沒有一家企業因為電力影響企業開工生產。在這種情況下,這些地區的企業要擴大規模,在本地受限之后,勢必會考慮向外擴張,擴張的目標自然會首先瞄準重新振興背景下的東北。
除了生產要素稟賦上的這兩大比較優勢外,新中國成立50多年來長春積累起來的汽車、光電子等方面的技術、人才等雄厚實力,也是長春的比較優勢所在。以一汽為代表的汽車產業自不必多說,作為中國兩大“光谷”之一,長春在光電子領域的優勢之明顯國內也少有城市可以相比。
“四資”策略:為“快跑”提供前提
大華大陸投資公司首席經濟學家關敬如說長春是一個工業基礎比較雄厚的城市之一在東北振興的大背景下,長春的對外經濟合作機遇十分廣闊。但引資策略是關鍵長春要在振興中實現由“快走”到“快跑”,必須在“迎資”、“選資”、“增資”、“投資”的“四策”上下功夫。營造良好的氛圍。
一是主動“迎資”。做好充分的準備,迎接來長春考察的各種招商團,積極推介長春投資環境和生產要素供給相對寬裕的同時,按照國際慣例搞好項目的深度包裝設計,提高項目洽談的成功率。二是叩門“選資”。變“等米下鍋”為“找米下鍋”,根據長春市的產業特點和布局,策劃項目,主動選擇招商對象,進行叩門招商。特別將盯住已建立聯系的招商對象,把友誼變成招商機遇。同時,還將根據長春市的產業發展規劃和新產業發展要求,突出汽車、食品、光電子信息和生物醫藥四大主導產業的項目鏈需求,采取小組出擊、分線作戰等形式,到德、美、日、韓等發達國家,到長三角、珠三角等國內發達地區,積極開展叩門招商活動。
三是原地“增資”。在建設用地吃緊的情況下,將進一步強化服務意識,積極幫助在長春的投資企業解決生產經營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保證煤、電、油等生產要素供給,爭取外商在不增加或少增加新建設用地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原有的存量資源,增資擴股,擴大生產規模。最后是落實“投資”。積極抓好現有外商投資項目的督促檢查,對意向性項目,抓緊洽談,盡快簽訂正式合同。對簽約項目,明確專人跟蹤落實,推進項目抓緊到資開工。對尚未開工的項目,逐個分析,積極化解項目建設初期的各類矛盾,為早日開工創造條件。
據統計,僅去年上半年,長春先后組織23個大型團組赴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新加坡、韓國等國家和長三角、珠三角等國內發達地區進行經貿交流活動,吸引了大批投資者前來考察洽談,是歷年來組織外出招商活動最多的一次。長春市共簽訂外商投資項目77個,同比增長30.5%。其中投資總額超千萬美元的項目32個。合同利用外資8.8億美元,增長4.9倍,其中83.9%的資金投向制造業。實際利用外資4.5億美元,增長36.2%,直接利用外資1億美元,增長1倍。實際利用內資85.4億元,增長11.2%,超億元的大項目18個。
目前,長春“外出招商多、外來洽談多”的態勢非常明顯,資本、人才已經出現了向長春聚集的趨勢這為長春在振興中實現“快跑”提供了前提。
(來源:中國經濟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