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原計劃朗讀回憶錄《抉擇:我的政治生涯》關于中德關系內容的施羅德先生,臨時改變主意深情地誦讀了回憶錄開頭部分自己成長經歷的片斷,“我想這樣更有趣一點,個人成長經歷可以解釋一個人為何走到這一步。”施羅德解釋道。昨天,德國前總理格哈德·施羅德出席了在上海書城舉行的回憶錄《抉擇:我的政治生涯》中文版首發式,這位“平民總理”的幽默風趣和親和力給每位與會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本質上來講,這還不是一本回憶錄。寫回憶錄,我還太年輕。”施羅德首先自嘲了一番。正如這部回憶錄的副標題“我的政治生涯”所說,《抉擇》主要記錄了施羅德擔任總理七年期間的重大政治決策,包括內政改革、反對伊拉克戰爭等。“我在書里主要介紹了我七年執政生涯的政策和原因,還有我簡單的人生經歷,年輕時期的人生經歷肯定和我之后從政價值觀有關聯。”“人生經歷”和“價值觀”是施羅德回憶錄的兩個重要關鍵詞。
中德關系:是理智,也是感情
任德國總理期間幾乎每年都來中國一次的施羅德是中國人民的老朋友。在《抉擇》中,施羅德也談到了他每年一度的中國之行以及中國給他帶來的巨大震撼,真切表達了對于中國發展前景的樂觀態度與支持。
在昨天的回憶錄首發式上,施羅德首先用自己對中德關系的展望開始自己的開場白:“我關注和強調的中德關系,不僅是理智的,也是感情上的。我希望我的書能對加深中德關系作出小小的貢獻,這對我而言非常重要。”
作為中國的常客,施羅德表示每次來中國都能感受到中國經濟變革帶來的變化,“我要強調的是,中國一年比一年開放。中國的環保意識也越來越強,并把它落實在行動中。”
私生活:四段婚姻夠了
選擇自己最清苦的少年生涯作為朗讀內容,施羅德確實有足夠的自豪。這位從簡易房走出的德國前總理在回憶錄中說道,“我的一切都是自己掙來的,從沒人白送我什么。”回憶這段艱辛的成長經歷,施羅德表示少年時代“對教育、知識的渴望促使我不斷地努力”。“我努力讓每個人有受教育的權利,這也是我執政的重要內容,無論他的背景、收入多少。我認為只有教育可以改變人生,只有知識可以改變命運。”
施羅德表示,正是教育和知識讓他這個平民子弟獲得了人生的成功,“我很幸運地曾從事了兩份職業———律師和從政,要是能再選擇的話,我希望還是這樣。”而談到自己的私人生活,特別是婚姻經歷,施羅德也毫不回避已經擁有的四段婚姻經歷,“我有四次婚姻,這不是很容易的事情,現在我終于得到了幸福的生活,這方面已經夠了,這是不容懷疑的。”施羅德說。“我希望自己作出解釋,而不是記者。”
在談到為何要在德國政府完成換屆之后就開始寫這本回憶錄,施羅德表示希望通過這本書解釋自己如何走上總理寶座,其間為何采取了那些國內政策,“我希望自己能作出解釋,而不只是記者。”在德國總理的政治生涯中,“變革”在施羅德看來是最重要的關鍵詞。
“我強調我們國家要改革,順應全球化挑戰,其中最核心的是2010行動綱領,改革必須要做出。”“一方面是我們國家要順應全球化,世界競爭正在加劇;另一方面要適應人口變化的挑戰,年輕人在減少,老年人在增多。我們必須要改革。”“變革使我們國家在面對未來時,更有信心。”施羅德說道。
談到歐盟前景,雖然已經從總理位置上卸任,但曾積極推進歐盟東擴的施羅德借著首發式表示,歐盟東擴是必要的,但需要一部歐盟憲法讓它更有合法性,“在歐洲一直有著歐盟擴大還是深化的矛盾。歐盟委員會和歐洲各國政府之間需要一個協調,從而對歐洲未來決議能作出統一的決定,這是我們下一步要做的事情。”
(來源:國際在線 編輯: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