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為杜絕將“宮保雞”翻譯成“政府虐待雞”等錯誤翻譯,中國科技翻譯協會等近日共同發起“迎奧運——傳神詮釋老字號”公益翻譯活動,擬從8月6日至9月25日,向全世界翻譯志愿者或翻譯愛好者征集“中華老字號”的外語譯法,要求能生動傳達原文意義和個人理解。
翻譯界有一個很著名的笑話:不知哪位譯者把上世紀60年代具有顛覆意義的、來自利物浦的四人樂團the Beatles(原意為“時髦有男人個性的小妞”)錯看成了the Beetles(原意為甲殼蟲)。于是,這個四人樂團就被譯成了“甲殼蟲樂隊”。后來有人發現了這個漏洞,就結合四人的長發特點運用音譯的方式將樂隊的名字改成了“披頭士樂隊”。不過,由于先入為主,盡管是一種毫不相干的昆蟲,“甲殼蟲”依然是該樂隊在中國大地上較為正式的稱呼。
看來,只要不傷大雅,相對于名字是什么,人們更看重事物內在的質量。具體到中國源遠流長的烹飪藝術和花樣繁多的菜肴,追求每道菜的譯名都能符合“信達雅”的標準,無疑是一樁聲勢浩大的工程。有的菜名,比如“貴妃雞”,本身就是一個深奧的典故,莫說翻譯起來的確存在困難,即便能勉強譯成“貴妃愛吃的雞”,對中國傳統文化不了解的外國人士,聽起來也難免一頭霧水。
把“四喜丸子”翻譯為“四個高興的肉團”;把“童子雞”翻譯為“還沒有性生活的雞”;將“麻婆豆腐”翻譯成“滿臉雀斑的女人制作的豆腐”;將“宮保雞”翻譯成“政府虐待雞”……這些譯名就顯得不倫不類了,想必外國人看后再難下咽這些菜肴。而鬧出此類笑話的原因,多數都是拘泥于形式,生搬硬套的意譯造成的。
依國際慣例,翻譯方式可分為意譯和音譯兩種,而對于名稱類的翻譯,大多使用后者。當然,本著便于外國游客理解的目的,對那些較為直白的菜名盡量采用意譯的方式。而對于那些實在無法用英文準確表示出來的菜名,與其絞盡腦汁用意譯的方式弄一些極不確切、有時還損害我國菜肴形象的譯名出來,還不如采用音譯的方式來得直白、易懂和更容易被人接受。
所以在筆者看來,規范和統一中國的傳統菜名是必要之舉,但不必拘泥。只要不讓人家看著發笑乃至大倒胃口,把中國菜肴的質量提上去,就算直接以漢語拼音命名,仍不失為一道佳肴。
(來源:國際在線-世界新聞報 編輯: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