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游客去死海就是為了體驗一下那種躺在海水里讀報紙的感覺。

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咸水湖“死海”是旅游勝地。然而近些年來,死海水量急劇減少,水面下降很快。眼看死海越來越小,共享這一奇特資源的以色列、約旦和巴勒斯坦近年來不斷研究和探討“拯救”方案。在種種方案當中,可行性比較強的當屬“紅海-死海”水渠,即通過修建水渠將紅海海水引入死海。然而該方案能否將死海挽救?周邊生態環境將會受到何種影響?這已經引起諸多專家和公眾的質疑。
水源告急
死海目前狀況復雜,北部水平面以越來越快的速度下降,南部水平面卻持續上升。
以色列阿拉瓦環境研究中心的克萊夫·利普慶博士說,從1984年至1997年,死海水平面從原來的海拔-390米下降到-411米,水面面積由950平方公里銳減到640平方公里,體積從155立方千米減至131立方千米。
約旦保護死海基金會顧問、約旦大學環境學教授阿薩姆·薩拉姆指出,造成北部水平面下降的原因,主要是死海源頭約旦河和亞爾穆克河的大部分水流被人為改道,用于澆灌農作物或飲用,致使死海的蒸發量大于補充量,導致嚴重入不敷出。
死海水平面下降后,周邊地區含水層的淡水逐漸向死海方向滲透,融化了土層里的原本存在的鹽分,因而此類地帶常常出現巖溶陷落柱,好比一個天然陷阱。有的陷阱直徑甚至超過一米,不僅危及岸邊茂密的棕櫚樹林,還導致人行道和部分公路塌陷。在死海度假勝地因蓋迪,一個巨大的巖溶陷落柱甚至“現身”公共停車場。
與此同時,死海南部水平面持續升高,“罪魁禍首”竟然是為以色列帶來巨額利潤的死海化工產業。利普慶說,各化工廠晝夜不停地圍海開采鉀鹽,隨后將鹽沉積物倒回死海,硬是把死海水面“墊高”了。
工程浩大
為了保護共同資源,約旦、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多次對死海進行聯合研究和考察。世界銀行則從去年開始投資1500萬美元,進行“紅海-死海”水渠可行性研究及環境和社會效益的評估。
世界銀行已經先后在安曼、拉姆安拉和杰里科就水渠方案舉行公開聽證會。根據這項方案,首先在約旦南部城市亞喀巴和以色列南部城市埃拉特之間建起一個大型泵水站,年度泵水量約18億立方米。抽出來的海水沿約以邊境的水渠向北延伸,穿越阿拉瓦谷地。
從南部開始的最初12公里為明渠,水量控制在每秒60米,隨后再通過揚水站將水提升到海拔126米高的位置,注入長達180公里、直徑為4米的密閉管道,然后將水直接送到死海。進入死海前的一段河道將安裝大型水力發電機組,利用500米左右的落差發電,供兩岸的約以巴三方使用。
運河大部分河段為密閉式,可減少水分蒸發,避免海水滲入污染沿途的地下水源,在源源不斷供給死海水量的同時又產生巨大電能,這樣不僅可以挽救死海和帶動沿岸工農業的發展,也可以用電能進行海水淡化,改善周邊淡水緊缺的局面。
效果難料
出于對經濟效益的考慮,“紅海-死海”水渠方案仍停留在紙上談兵的階段。世界銀行與以色列政府不久前又在耶路撒冷組織了一次公開聽證會,聽取以色列公眾對該計劃的意見和建議。
“地球之友”的以色列代表吉登·布羅姆伯格說,該方案中利用電能進行海水淡化的設想雖然能夠緩解以色列飲用水緊張,但由于海水淡化成本是目前的1.5倍,因此從經濟效益上講存在巨大缺陷。
水渠對于生態環境的影響是以色列人不可忽視的第二個問題。水渠將流經阿拉瓦谷地,但阿拉瓦位于一條主要地震帶上。一旦發生地震,破裂的管道將會嚴重污染阿拉瓦的地下水源。而阿拉瓦是以色列境內唯一靠地下水生存的城市。另外,由于死海混合了溴化物、碳酸鉀、鎂和鹽,與地球上其它水質不同,紅海海水注入后可能會導致死海海水成分發生變化。
以色列政府似乎傾向于“紅海-死海”水渠方案,以總統佩雷斯也是其鐵桿支持者。如果這項方案得以實施,那么預計將在2020年完工。(來源:新華網 編輯:肖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