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環球在線消息:說到全球變暖,您可能馬上會想到氣溫升高、冰層融化還有海平面上升。然而,全球變暖對地球的破壞遠不止這些,我們的大自然也正以猖獗的野火、消失的湖泊、異常的過敏反應等怪異的方式來發泄自己的怨恨。面對這些令人驚訝的結果,人類應該反思和開始約束自己的行為。

連日來,與會代表緊鑼密鼓地商討應對全球氣候變暖的措施, 同時也接受了巴厘島炎熱天氣的考驗,當地白天最高氣溫都在30攝氏度左右。2007年聯合國氣候變化大會于12月3日至14日在印尼巴厘島舉行。新華社記者劉宇攝

過敏癥狀加重:你是否覺得近幾年春季打噴嚏、眼睛發癢等過敏癥狀越發嚴重?如果是的話,全球變暖很可能就是原因之一。幾十年來,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受到季節性過敏以及哮喘的折磨。雖然生活方式的改變以及大氣污染的加劇使人們在各種過敏原面前顯得更加脆弱,但研究顯示,全球變暖帶來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和氣溫升高也使植物花期提前并產生更多花粉。大批過敏原提前出現,難熬的過敏季自然就更長了。
動物向高處遷徙:從20世紀開始,人們發現不得不攀登到更高的地方才能找到那些可愛的花栗鼠和松鼠。研究人員發現,由于全球變暖改變了許多動物的棲息地,它們被迫向高處遷移。相同的變化也在威脅著北極熊等北極動物,因為它們棲息的冰層正在慢慢融化。
北極植物繁茂:北極冰層融化會給低緯度的動植物帶來麻煩,但卻讓北極生物區陽光燦爛。通常,北極植物一年中的大部分時間都生活在冰層中。而隨著全球變暖,每年春季冰層都提前融化,植物也似乎都迫不及待地開始生長。研究發現,在北極地區,與古代土壤相比,現代土壤中葉綠素的含量要更高,說明近年來北極植物繁衍旺盛。

資料圖片:這是位于北極附近的挪威斯瓦爾巴群島的一條冰川(8月23日攝)。自1966年以來,這條冰川已縮減了3.5公里。研究表明,北極地區氣候變暖的速度是地球其他地區氣候變暖速度的兩倍,這對北極地區的生態系統構成了嚴重威脅。新華社/法新
湖水“泄露”:過去幾十年里,北極共有125個湖泊消失,這也說明地球兩極的變暖速度確實比其他地區更快。然而這些湖泊中的水都去哪兒了呢?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湖底的永久凍土層已經融化,這就好像是拔掉了浴池的下水道塞子,使湖水毫無阻攔地滲透到湖底的土壤中。而當湖泊消失后,它們所維系的生態系統自然也就失去了賴以存在的基礎。
凍土消融:地球溫度不斷升高,不僅使巨大的冰山消融,地面下的永久凍土層似乎也受到這種“熱情”的感染。凍土的融化使地表土地不均勻地萎縮,在某些萎縮嚴重的地方還可能造成塌陷,使鐵路、公路和房屋受損。而在高海拔地區的凍土融化會帶來更大的不穩定性,例如引發高山地區的巖石流和泥石流。
適者生存:全球變暖使花朵提前開放,小蟲子們也提前活躍起來。這不僅會使早到的鳥兒捕捉到更多的食物,還使它們在殘酷的自然選擇中成為勝者。因為春天提前到來,按照原來的時間遷徙的動物就可能會錯過捕食的最佳時機。在這場適者生存的競爭中,那些能調整體內生物鐘并提前出發的動物因此有更好的機會來捕食和撫育后代,并把這種習性傳遞給下一代,而整個種群的遺傳特征也在這個過程中隨之改變。
衛星越轉越快:二氧化碳不僅會使地球溫度升高,其影響力還遠達太空。雖然地球大氣的最外層空氣稀薄,但對在這一高度運轉的衛星仍會產生阻力,因此工程師們需要定期調整衛星的軌道。我們都知道,低層大氣中二氧化碳分子較多,因此碰撞頻繁,并放出熱能,使地球變暖。但高層大氣的情況與此相反,二氧化碳分子稀薄,碰撞較少,這些分子往往會輻射掉自己的能量,并使周圍的空氣隨之冷卻。而隨著二氧化碳濃度的增加,這種冷卻效應會變得更加明顯,使高層大氣趨于穩定。其結果是高層大氣愈發稀薄,對衛星的阻力也變小。

2007年6月9日,英國倫敦,眾多自行車愛好者參加了世界裸體自行車賽。此次比賽的目的是呼吁大家在汽車尾氣污染日益嚴重的今天,應該更多地使用自行車這一環保的交通工具。
山脈反彈:也許很多登山愛好者還沒有察覺,近百年來阿爾卑斯等山脈“長高”的速度似乎更快了,而這要歸因于山頂的冰川融化。幾千年來,這些冰川重重地壓在山脈上,使土壤受到擠壓而下沉。冰川的融化會使土壤慢慢回到原來的高度。而全球變暖使這些冰川加速融化,這些山脈自然也就急著往上“躥個兒”了。
古跡被破壞:寺廟、古代定居點、形形色色的手工藝品,這些見證了人類文明的古跡都經受了幾千年時間的考驗,然而在全球變暖面前它們卻似乎無力抵御。全球變暖引起的洪水已經毀壞了素可泰這座曾經歷了600年風霜的泰國首府。海平面上升、極端天氣等全球變暖帶來的問題都可能對這些無可替代人類文化遺產帶來更大損害。
森林大火猖獗:在冰川融化、臺風肆虐的同時,全球變暖似乎也點燃了日益猖獗的森林大火。過去幾十年,美國西部的野火點燃了更多村野,燃燒時間也都越來越長。科學家認為,大火頻繁與氣溫升高和冰雪提前融化有很大關系。因為全球變暖使春天提前到來,冰雪隨之融化,而深山密林則會有更長時間處于干燥狀態,增加了發生野火的幾率。(來源:新華網 編輯:夏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