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網站環球在線消息:格奧爾吉·康斯坦丁諾維奇·朱可夫元帥是蘇聯著名軍事家,在二戰中建立了輝煌戰功,獲得了崇高威望,甚至有人稱他為蘇聯“軍神”。但在1957年,他卻意外地被蘇共領導人解除了包括國防部長在內的一切職務,從而退出政治舞臺。此事雖已過去50多年了,但其中的秘密仍長期困擾著世人。2007年11月2日,俄羅
斯《獨立軍事評論》揭開了他被解職的真正原因。
1.除掉克格勃頭子貝利亞
1953年3月,蘇聯最高領導人斯大林去世后,馬林科夫(時任蘇聯部長會議主席)、莫洛托夫(時任蘇聯部長會議第一副主席兼外長)、赫魯曉夫(蘇共十九大被選為中央主席團委員兼中央書記)等人都想上臺執政。但由于斯大林在世時樹立了個人權威制,任何人不經他允許,不能插手其他部門的工作,這樣就造成了某些權力機構掌握在少數人手中,像克格勃就被貝利亞壟斷。貝利亞可以隨時調動克格勃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他要是想搞掉馬林科夫他們也不難。為了奪權,赫魯曉夫決定動用軍隊先搞掉貝利亞。此時,他想到了早在戰前,在他擔任烏克蘭第一書記時就已熟識的朱可夫(時任國防部副部長兼陸軍總司令,國防部長是布爾加寧)。實際上,朱可夫與貝利亞早在斯大林在世時就有矛盾。當時,貝利亞怕朱可夫威脅到自己,將朱可夫列入了一個“軍人陰謀集團”。但斯大林并沒同意打倒朱可夫,他對貝利亞說:“你不要找朱可夫的麻煩了。我了解他,他不是叛徒。”斯大林此言救了朱可夫,但從此朱可夫就與貝利亞結下了仇。
于是,赫魯曉夫給朱可夫打電話說:“中央主席團會議要討論貝利亞的問題,可能要逮捕他,你帶上幾位可靠的人,時刻準備行動。”1953年6月底的一天,中央主席團會議順利召開,一切都按赫魯曉夫設計的順利進行,在朱可夫的幫助下,貝利亞被逮捕。赫魯曉夫利用軍隊,順利地取得了斯大林逝世后第一次黨內斗爭的勝利。蘇聯軍隊則首次作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步入政壇。
正是在這樣一種大氣候下,朱可夫順勢異軍突起。1955年,根據赫魯曉夫的提名,朱可夫接替布爾加寧出任國防部長。在1956年的蘇共二十大上,朱可夫被選為中央委員、中央主席團候補委員。
2.又救了赫魯曉夫一把
在拿下貝利亞后,圍繞國際、國內的重大方針政策,赫魯曉夫與莫洛托夫、馬林科夫等人的矛盾日趨尖銳。赫魯曉夫力排眾議,在蘇共二十大上做了反對斯大林的“秘密報告”,造成蘇聯國內政局混亂,并誘發了國際上的一系列反蘇事件,雙方的矛盾更加激化。蘇共中央主席團內部,對赫魯曉夫不滿的人漸漸占了上風。他們頻頻密謀,準備一舉罷免赫魯曉夫的黨中央第一書記職務。
1957年6月上旬,以馬林科夫為首,包括莫洛托夫等人在內的高層人士趁赫魯曉夫率團出訪芬蘭之機,制訂了一個完整的“逼宮”計劃。赫魯曉夫出訪一回來,就被告知要召開一個主席團會議,內容是討論“慶祝列寧格勒建城250周年”。可是,剛一坐下,馬林科夫卻率先開炮,批評赫魯曉夫的內政外交政策。緊接著,其他幾位也紛紛出擊,全盤否定赫魯曉夫倡導的各項方針政策,攻擊赫魯曉夫違反集體領導原則,獨斷專行。當馬林科夫等人提出罷免他的第一書記職務進行表決時,赫魯曉夫抗議:“中央主席團無權罷免第一書記,只有中央委員會才有這個權力!”
就在斗爭進入白熱化的關鍵時刻,朱可夫走了進來。他對與會的主席團委員說:“同志們,今天開會前一個小時,馬林科夫找我談話,他要拉攏我!要我站在他那邊!”聽到這話,會議室頓時啞場了。會議主持人布爾加寧見勢不好,只得宣布休會,會議在第二天繼續舉行。這樣,馬林科夫等人試圖一舉罷免赫魯曉夫的計劃遇到了挫折。在朱可夫的幫助下,于1957年6月22日召開了蘇共中央全會,最終給馬林科夫集團每人戴上一頂“反黨集團分子”的帽子。在赫魯曉夫論功行賞的名單中,朱可夫自然排在首位。他獲得了一生中的最后一次升遷:從候補主席團委員,晉升為主席團正式委員,從而進入了蘇共中央的最高決策圈。朱可夫登上了他政治生涯的頂峰。